翻墙:http://tinyurl.com/3e3k442 全文:http://is.gd/1SzG66 生命﹝Live﹞之可贵,价值在心灵。人心不正﹝Evil﹞,道德之病,生命之敌,大祸殃及;心藏神明,相由心生,人心败坏,天下难宁。国人之道德心灵,民族之灵魂生命。念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危机,败相四起,病入膏肓,命在旦夕,惊呼神州大地,道德觉醒,挽救中华生命!(图片来自明慧网) 经济大国的背后― 圣者曰"人无德,天灾人祸。地无德,万物凋落。天无道,地裂天崩,苍穹尽空。" "人类不遵守人的道德规范──社会将大乱不治,天灾人祸。"
(续上篇) §3.4 道德心理过程中道德价值观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八大要素 道德心理过程中道德价值观的决定性作用 以上整个道德心理行为过程中,人的道德判断与行动、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关键环节是道德判断所依据的道德价值观。人们常常具有一个以上的价值观、也常常受到非道德的价值观念的诱惑、干扰、动摇,从而使其不能遵循应有的道德判断去作出相应的道德抉择。所以一个坚定、明确、主宰人的道德意识取向的决定性的道德价值观,就是人的最终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性因素。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个个体把他的道德价值观置于其他价值观念之上,并做出道德判断继而过渡到道德行为的抉择的呢?下一节中我们具体阐述这个问题。 为了阐述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及其受到社会的影响,并为本书下一章以后论述、分析和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考方法,作者基于雷斯特的八种道德心理学观点,结合东西方道德伦理学、宗教学、心身医学、人体修炼科学等,就此问题加以概括阐述,并提出如下道德价值观八大要素: 一、天赋道德本性与道德基因及其表达 人的道德价值观、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与天生人性中道德精神的利他意识有关;现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证实了利他遗传基因3的存在,为人性中的神传善德因素找到了生物学上的物质基础,也同时佐证了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既人的道德精神与生物体中的利他基因互为精神物质,异曲同工;人类的利他行为并非简单的生物学上的利他基因表达,不同于动物的利他行为,人类的利他行为不限于近亲族群,即使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间亦表现出互惠利他行为和间接互惠利他行为,为人类所独有,这表明道德的利他行为为人类的高尚知性和灵性的体现,区别于动物,表现出道德的精神力量和意义;对于利他基因促进人体接受多巴胺神经递质,从而增加人的幸福感和健康体质,该发现支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体系中关于善有善报、因果报应和福德转化的内涵。也就是说,人的积德行善和做恶造业可以以基因的形式在现世中表达出来,也可在轮回转世中接宗传代;善德基因带来幸福健康、功德福份,恶业基因导致困苦疾病、缺德厄运。 道德心理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的利他合作行为活化人脑中"处理"报偿感觉的部位,进而抗拒自私的诱惑。同时,人对于自己违反利他原则的行为即自私行为有一种罪恶感,而对于他人违反利他原则的行为即自私不道德,会产生一种惩罚的满足感。可见,人为他人做好事时,便产生得到了报偿的快乐,自私利己的大脑意识点受到抑制或拒绝。而如果自己在道德情境需要帮助别人时没有主动施救他人,那么就会在大脑中产生负罪感。如果是别人没有去施救,自己会产生要惩罚那人方可满足之感。大概这就是我们看到那些见死不救的人,自然要指责的缘故吧。总之,我们看到,在生物学上人的道德利他似乎是天性的一种机制,人要自觉地去利他并维护这种利他的道德原则。因此,共产党的思想体系无法否定人的善良道德存在,它一味地强调人的恶斗自私一面,扼杀和抑制人的利他道德本能,是违反人性的,其结果就造成人的道德心理压力和扭曲。久而久之不但造成社会道德问题,也必然导致人的心理病变。 根据此一观点,我们认为人的利他道德精神,是人本能自发的本性,其基因因子由个体自身携带,但其基因表达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后天教育等影响之下,个体和群体的道德本性可以充份表达、部份表达、完全不表达、发生扭曲、变异、偏差、败坏、颠倒、丧失等不同情况。一旦整个社会形成了特定的环境、制度和意识形态,整个社会的群体道德表达程度、表达模式、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和道德价值观念就会发生群体性的取向变化。所以,我们在本书后几章中研究中国社会的形态、制度、政治经济活动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中国社会群体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基因的表达、扭曲、变异、颠倒甚至丧失的社会因素。 二、天性良知 荣辱羞耻 怜悯同情 关爱诚信 人的天性中所具备的良心、荣辱、内疚、忏悔、同情、怜悯、关爱、诚信等道德心理素质促使个体和群体变得有道德。这些道德因素同样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形成社会道德心理的正常表现、升华净化、或者扭曲颠倒,甚至出现道德完全泯灭的状态。当社会群体多数富有同情心、怜悯心、荣辱感、良心善念、诚信关爱之心时,社会的个体和群体就处于一个正的能量场中,彼此受到感染和鼓励,良好的道德风气成为主流风气;反之,人们冷漠无情、漠不关心、不知荣辱、诚信缺失、互相排挤、争斗嫉恨等等,那么负面的能量场就会让人们的道德意识受到抑制甚至扭曲、颠倒和丧失。 三、良好和谐的社会群体道德强化学习与群体模仿 社会群体通过良好而和谐的社会道德强化学习、群体模仿等,可以让道德行为规范化、常规化、社会化、习惯化、风气化。反之,如果社会让群体不断接受互相争斗、竞争、猜疑、欺骗等观念的灌输和训练,社会个体和群体就会削弱道德素质、利他意识、合作精神、诚信操守等,从而导致社会群体性的道德观念的缺失、扭曲、颠倒、甚至丧失。 建立一个社会群体共同认同的社会,而该社会建筑在互相信赖、互相合作、畅所欲言、自由和谐的氛围中,社会有群体共同推举和公认信服的带头人,社会个体心甘情愿地成为其中休戚与共的成员。这样的社会认知,成为个体和群体的道德动力。民主社会因为其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信仰神佛、司法独立公正、民选总统政府、多党参政、媒体自由监督等立国理念和社会制度,符合了上述社会模式,所以有利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道德动力。反之,独裁强权、一党专制、暴力压制、司法不公、没有信仰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人权自由等社会环境,那样的社会就会压制和摧毁社会个体和群体的道德动力。 五、信仰神佛修心向善乃道德动机之源 道德动机源自于超越自我的伟大信仰对象:上帝、神、佛、道、宗教等。人对其信仰对象的敬畏感或自我服从感,使得道德价值得到发自心灵深处的原动力,并持之以恒。有神论和信仰自由的国家里,包括政府官员等大多数人都有对于上帝、神、佛、道的信仰,着重修心养性,忏悔内省,净化心灵,这是直接保证其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原动力。然而,如同中国这样以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排斥神佛、或者无视信仰、或者只是求神佛保佑、而实质是利己思想为主导的社会群体,没有真正崇高神圣的信仰对象,或者只是信仰金钱权力,那么就必然出现道德扭曲、缺失、颠倒甚至丧失。对于国家的爱戴之心,也会成为道德的原动力之一,热爱民族和国家、学习和修养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也是一个个体和群体的美德和提高道德品行的动力。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对于上帝、神佛道的信仰不同,爱国有其道德境界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当走向极端民族主义或者受到政治性煽动而陷入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中,就会反而造成扭曲的价值观、排他主义、利己主义、狂妄自大等等负面的心理认知行为,甚至会对他民族和本民族出现不道德的认知和行为。 六、利他移情的道德基础基于自由民主社会环境 利他主义行为之一的移情,成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开放宽松、讯息畅通、言论自由、人权民主、民生意识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容易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和社会,了解他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处境,形成移情利他行为的有利环境。相反,社会封锁、压抑、强权、没有言论自由、人权受到迫害等社会环境下,人们会出现人人自危、自私自利,不利于形成利他行为环境和培养社会性利他风气。 七、公正关怀的社会让个体群体自觉承担道德义务 社会个体和群体生活在建立了公正和关怀关系的社会环境中,会使他们自觉承担起道德义务。反之,如果社会没有公正道义、没有关怀体谅、社会制度性的官僚腐败、民怨沸腾、没有司法公正、没有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贫富分化、好人受辱迫害、坏人得志猖狂等等,这样的社会就不利于个体和群体自觉承担道德义务。 八、自我完善和身心灵同化乃道德行为的根本动因 社会个体和群体关心自我完善、自我身心灵同一性,这是促成道德行为的根本内因。如果一个人着重自我身心灵的净化完善、整体同一和谐、修心养性、内敛自省、健康活力,那么这个人就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道德规范、道德理解力、道德判断力和行动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医学和传统信仰价值,富足修心养性的内涵,跟今天物欲横流的现代中国人不同,传统的道德人格具有高尚清廉的品德,讲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和情操。如果整个社会群体具有这样的自我完善、身心灵净化同一的意识和努力,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范。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趋向于外在因素,个体和群体一味追逐物质富有,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忽略自我身心灵的净化、纯正、完整、至诚、至善、同一和和谐,甚至群体性的拜金思潮、追求物质享受、官员贪污腐败、社会笑贫不笑娼,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出现群体性的道德缺失和扭曲等道德危机现象。 与第五道德因素相关连,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具有修心向善的宗教信仰或者性命双修的高德功法的修炼,那么这个社会就具备了上述的自我完善、身心灵同一净化的强有力的道德行为动因和较高的道德行为素质。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以无神论为核心,人们没有真正修心向善的信仰或修炼,排斥信仰与灵修体系,甚至迫害宗教信仰和修炼群体,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出现严重甚至致命的道德危机和社会乱像败相。 以上八大道德因素互相关连、相辅相成。我们在第四章之后,将运用上述八大道德要素的理论,对中国社会道德危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3.5 中国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脉络 显然,小悦悦事件中,人们直接谴责的人除了肇事司机外,就是那些冷血过路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为什么那么多过路人会如此冷血?为什么那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而都表现出社会群体性的人性冷血、道德缺失?为什么不是社会个体的现象?为什么在上述四个道德心理过程中,以群体多数的惊人方式出现了人们道德心理过程的异常障碍、偏差、最后不约而同地做出非道德行为的判断和选择? 为了探讨其社会根源、社会心理学上和道德心理学上的成因以及造成这种社会道德心理学问题的过程,我们必须从社会的历史沿革、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社会道德价值观、教育制度、宗教信仰、人权状况、司法状况等等社会因素来寻找其根源。 以下是我们从下一章开始依次探讨研究的方法与脉络: 首先,我们在第四章里,纵向比较古今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从而了解当今的社会道德心理问题的时间性区间; 在接下来的第五章中,横向比较中外华人社会的社会道德现状,从而了解当代中国人在海内外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道德现状的同异,进而了解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区域性定位;同时,我们横向比较现代中国和其他民主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及其社会道德现状,从而了解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人权状况和司法现状等对于社会道德的影响; 在第六章中,我们横向比较中外共产党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及其社会道德现状,从而了解共产党国家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社会道德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 然后,我们总结上述纵横比较后的结论,锁定中国内部的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和体制制度等方面的中国社会自身因素为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接下来,在第七章论述当今中国道德危机综合症的定义、症候、特点极其道德心理学研究重点。第八章、第九章重点阐述、分析半个多世纪来与国人的社会道德心理问题相关的中国社会沿革、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运动、宗教信仰、人权状况、司法状况、教育制度等等,及其所导致的社会道德心理问题和对社会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等。其中,第八章涵括文革结束前27年的政治运动史,第九章涵括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 拜金运动。第十章总结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政治根源、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十一章,为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的一章。鉴于进入2012年以来,中共党刊《求是》发表文章,用其一贯的马列主义谬论混乱和颠倒道德价值观,并以狡辩的态度对中国社会道德现状作出完全错误的论断,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和以政府与国家的名义,用惯用的方式,展开政治思想文化运动,更加深目前已经病入膏肓的社会道德危机,作者在第十一章中将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和论证,破除中共毁灭传统道德的一切谬见,而予以正见,以正视听,呼唤道德良知与正义道义,以期推动中国民众的道德觉醒运动健康发展。 最后第十二章探讨救治中国社会道德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待续) 2012-03-07 11:20:38 RSS全文订阅中国禁闻,不翻墙看禁网,SSL全程加密,安全可靠方便 | Email订阅 相关文章:[自由广场] 连载: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之紧急救援(7) | |||
| |||
| |||
|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自由广场] 连载: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之紧急救援(7)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