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 墙:http://tinyurl.com/3e3k442 直连: http://is.gd/1SzG66 评论人士说,对于多数人来说,那代表着一整年累积下来的临时抱佛脚,不断操练历届试题,更大程度上是死记硬背的学习。 实际上,从学生、家长、老师到决策者,几乎所有人,都似乎接受了这是一个把创意从学生身上压榨干净的制度。 尽管如此,中国的考试机器把这样的压榨进行下去,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历年屡见不鲜。
就在最近,一批照片在网上传出,显示湖北省某中学的学生在打氨基酸点滴来提升能量,点滴瓶高悬在教室的天花板上。 **苦不堪言? 然而,高考的担子是否就只能是如此的重?如此的痛苦难堪? 过去一年,BBC贴身采访了一家上海中学的学生,把准备应考中国最大型考试的真实一面刻录下来。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有将近500名高中生,分布于三个班级。从收生能力而言,它在全区10家公立学校中排在下游。 不过,对于初次到访的客人来说,最让人意外的是,世界上所有能力较弱学生聚集的学校都会面对的纪律问题,在这家学校完全找不到丝毫痕迹。 校舍现代而明亮;学生穿上那绿色的运动服,光鲜整洁;课堂秩序井然。每年每名纳税人花在每名学生身上的费用略多于2000美元。 而且跟中国许多学校一样,那种生吞活剥的密集考试操练,在这里随处可见。 **埋头苦读 试想像一个绝望的考生在一个名叫考试的跑步机或踏车上拚命奔跑的形象。18岁的马丽正好符合这样一个背景。 马丽的父母在1990年代到上海打工。成绩优越而又勤劳的她,每天上学10个小时,回到家还要多用六个小时来复习。 她说:"这样的学习生活很让人急躁,没有多少时间能放松一下。但是我们都是这样,大家互相鼓励。" 马丽希望到上海海事大学修读航运物流。她很适合用来描绘中国教育制度之下经常被忽略的一面。 马丽的父母是在1993年移民到上海的农民工。上海推行普及教育至今30年,她也因此受惠。 家境富裕的学生通常能进入好的学校,继而升上好的大学。这方面中国跟许多地方没有两样。 "失败的耻辱我最清楚不过"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上海在数学、科学与阅读能力测验的分数都位居世界之首,使这一点更为突出。 报告所使用的数据并非只来自上海的精英生,而是从一个横切面对不同能力学生的分数进行分析,这其中包括了外来工子弟。 **十指有长短 然而,要找到一位没那么日理万机的同学也并非难事。 在中国学生成绩至上的洪流中,丁振伟可以说是一股清泉。他把目光稍为放低一点,希望到一家二线私立院校学习室内设计。 他对自己在高考中取得中等成绩很有信心,于是决定顺其自然,学校下课后也没花太多时间复习。 他说:"哪怕我考不上,我还是会寻求别的成功途径。" 事实上,闸北八中每年都有80%毕业生能考上一、二流大学。在这家中学专门取录困难学生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供应过剩的征兆。 过去10年。中国大规模扩展大学学位到目前的3000万个。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学位最多的国家。 这无助于改变知名学府一位难求的局面,也许还反而导致一些学生开始质疑为了高考而寒窗苦读的意义何在。 说到底,要是最终还不过只考得上一家生产失业大学生的学校,何苦还要去承受那些压力和焦虑? 今年参加高考人数比2008年下跌了超过100万。一些专家开始怀疑,这是否意味着"高考疲劳"的出现。 不过,认为高考太重要,不惜再三闯关的学生仍大有人在。 19岁的王钰在上一届高考中考不够分数,今年在闸北八中重读高三。 她这次立定决心考好高考,好跟早就开始大学生涯的同学们看齐。 中国的教育决策者其实早就认识到高考制度的缺点,只是他们在推进平衡和全面教育方面改采取的措施却相当有限。 在闸北八中这里,可以看到学生们开始接受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里的培训。闸北八中有500名高中生。 上海的教师都给安排接受全面培训,当局也许下承诺,要削减那没完没了的学习时间。 上海是中国最先限制作业数量和强制每日体育锻炼时数的城市之一。当然,执行程度如何又另当别论。 在闸北八中,体育锻炼似乎也不过就是每天在操场上那几分钟的集体体操。 中国民众似乎普遍认同,整个社会仍然过于倚重备战考试,真正用来做学问的时间所余无几。 不然,按照一些评论人士的说法,中国要维持经济增长不致脱轨,将会步履维艰。 本文标签:大纪元BBC特写:走过中国崎岖的高考路 | ||||||||
| ||||||||
|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