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 墙:http://tinyurl.com/3e3k442 全文:http://is.gd/1SzG66 余新(化名)硕士毕业,外企工作,一个月六千余元的收入,这样的月薪能让很多职场新人羡慕不已,但他的父母却说,"还不如村里那个只有初中毕业现在在卖建材的同龄人多,这让他们在村里很'抬不起头'。"(9月13日新华网) 硕士学位在外人眼里是高学历,毕业后收入还不如一个初中生,且余新是村里的第一个硕士,承载着父母很高的期望,而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其父母在同村人面前感到"抬不起头"。前不久,一个北大硕士生月入八千,而其父亲感到"丢脸",认为他应该当大官,年入至少百万……类似的事情林林总总,俨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社会评价体系日渐窄化的时下,硕士生的收入拼不过初中生,给人一种"读书无用"的错觉。近几年,高考弃考人数不断攀升,与这种单向度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从中显露出来的是,父母的期望与社会现实的割裂。 在中国,子女是一个家庭"翻身"的关键,读书又是最重要的可以凭借的工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早就被嵌入了教育价值观,并被广泛认同,上千年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现今的教育价值观。 所以,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一个打通上升渠道,获取优质资源的重要方式。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子女读书的成绩被看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如学者所说,中国人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人际关系则是最原初、最直接、最重要的社会认同来源。 由小学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尤其是成为名校高材生,在传统观念看来,已是读书甚多,在读书方面取得了成就,就应理所当然地占有优质社会资源,就应理所当然地赚大钱、当大官,收入就得超过初中生,否则就是"不正常",就是"丢脸",这是当前中国很多父母的逻辑,亦契合当前功利化的社会评价标准。 这种心理落差的出现,一是由于物化且单向度的评价体系,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不二法则,硕士毕业收入低了往往被认为"白读了";二是由于现代社会日趋多元,传统社会中最主要的获取社会资源的方式———读书,日渐式微,低学历有能力者一样可以成为高收入群体。 通俗地讲,现今的社会评价体系是扭曲的,只重视读书的"工具性",即读书所带来的有形物质,忽视了读书所带给一个人精神和心灵的满足,即精神财富。单向度的社会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很多人就像"焦虑的陀螺"一样旋转个不停,迷失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车子、票子等有形的物质追求,无视知识的意义和精神财富的价值,忘了生活的真谛。可见,这不仅是这位硕士父母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RSS全文订阅中国禁闻,不翻 墙看禁网,SSL全程加密,安全可靠方便 | Email订阅 相关文章:本文标签:新华网, 禁网硕士月挣六千父母为何仍抬不起头 | |||
| |||
| |||
|
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
硕士月挣六千父母为何仍抬不起头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