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 墙:http://tinyurl.com/3e3k442 直连: http://is.gd/1SzG66
【大纪元2012年11月12日讯】1990年生的王骁威是广东韶关学院2009级学生,他的论文《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被国际数论界的最高学术期刊《Journalof Num-ber Theory》上SCI收录。将在2013年2月出版的杂志上刊发。论文论证了国际数论学界一个尚未破解的数论猜想,并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他的论文在中国几次被退稿。
在中国屡遭退稿
据《南方日报》报导,王骁威的该篇论文主要关注的是一个加拿大数学家RichardK?Guy提出的未解决的数论猜想:对于给定的素数P,f(p)=f(p-1)+1是否成立?RichardK?Guy提出过很多数论著名猜想,不少猜想至今未解决。王骁威的这篇论文找出了这个猜想的反例P=353942783,从而论证了这个猜想的不可能性。王骁威说,知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曾与他就这篇论文进行过邮件交流,对他表示了肯定。
论文中的数论猜想,王骁威是大三上半学期的时候开始全身心独自进行钻研,到论文写成前后耗时半年多。王骁威说动力源自2010年,中南大学年仅22岁的刘路破解了世界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该校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王骁威的这篇论文,他也曾经投到过中国国内数学权威杂志社,但第二天就被退稿了。因此他投稿给美国的权威期刊,论文将被发表并被收入SCI。
“数学是时间与逻辑的完美艺术”
“数学是时间与逻辑的完美艺术”,王晓威说,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理论,是数学中的数学,在数学研究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2010年,中南大学年仅22岁的刘路破解了世界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该校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这一事件深深地触动了当时正在读大二、同样热爱数学的王骁威。由此,他开始进行破解数学猜想的尝试。
大三上半学期,王骁威对《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一书中的“仅用1表示数中素数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是加拿大数学家Richard K?Guy的著作,其中列出了数论界中至今尚未解决的猜想,包括“3x 1”猜想,“孪生素数”猜想,“梅森素数”猜想,“奇完全数”猜想等著名猜想。
去年11月开始,王骁威全身心投入到这个猜想的研究之中。经过4个月的钻研,王骁威终于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又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他用全英文将这篇论文写成。
王骁威的这篇英文名为《A counterexample to the prime conjecture of expressing numbers using just ones》(中文名为《仅用1表示数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的论文,论证了国际数论学界“仅用1表示数中素数猜想”的不可能性。
收到中国国内数学期刊的几次退稿之后,王骁威将自己的论文发给了国际知名数论期刊《Journal of Number Theory》。10月15日,王骁威的论文在该期刊上发表。
王骁威可以用英语写论文,却没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从而考研无望。
想做中国的高斯
王骁威1990年出生,对数学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从中学开始,王骁威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自学完成高中数学课程,高中自学完成大学和研究生数学课程,读本科时,他已经开始研读国外原版数学理论书籍。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是王骁威的偶像,他的生日与高斯是同一天。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成为“中国高斯”。王骁威想继续他的研究之路,但是由于把大部份时间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王骁威对其他课程的成绩不在乎。虽然能够轻松阅读英文原版数学著作,甚至可以用全英文写专业论文,但是他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尽管他想继续他的研究之路,但是由于英语没过四级,meiyou报考研究生。如今进入到毕业实习阶段,王骁威很少去学校,除了给当地一所中专上数学课,剩余的时间就躲在家中研究他钟爱的数学猜想。
对于未来:我愿意一辈子来钻研数学
刘路就读于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可以保送他读研,但是王骁威的母校广东韶关学院没有研究生院,因此他的老师爱莫能助。
除了数学,王骁威的阅读还涉猎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天文学、物理学、文学等多门学科,“其实很多学科都是相通的,看这些书不是为了记住多少,而是为了有所启发,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数学。”几年下来,王骁威购书费用已经超过万元。
王骁威的父母都是学美术出身,受家庭影响,王骁威对艺术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小提琴、吉他以及文艺电影都是他业余时间的乐趣所在。尽管如此,在他看来,数学仍然是“时间和逻辑构成的最美艺术”。
王骁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最理想的情况,是有所好的大学可以给我提供机会,让我继续在数学的道路上走下去,如果没有也没关系,我会先找份工作,有了面包和牛奶之后,我可以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继续我的数学研究。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研究环境,我愿意一辈子来钻研数学。”
王骁威有一张珍藏多年的德国马克纸币,上边印有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肖像。他说,“高斯是1777年4月30日出生,而我是1990年4月30日出生。我希望自己也能有高斯那样的成就,做中国的高斯。”
是在于审稿能力?还是缺乏一视同仁的耐心?
中国国内某数学专业学术期刊编辑表示,由于数论这一分支非常狭窄,中国国内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又不多,都没有审查这方面稿件的能力,这位编辑还表示,最近3、4年来,中国大陆有许多人都在研究一些未解的数学难题,我们也没办法都去处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袁平之也表示这一情况是很自然的,中国国内编辑部的稿件非常多,通常没有太大的精力来处理这一问题。
另有声音认为,审稿能力是一种相当牵强附会的解释,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并无太大差异。更何况,学术前沿的命题,原本就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审稿者有平心静气、一视同仁发现创见的耐心。对于很多大陆的期刊杂志,不是按照迫切发现有创见观点的方式来对待来稿,而是按照论资排辈、墨守成规的方式来安排发表的稿件,从而使得很多有价值的论文遭遇明珠暗投的命运——如果不是严谨认真的国外学术杂志慧眼识珠,恐怕一个天才就会如此被埋没。这说明,差距不在于没有天才式人物,而是缺乏造就天才的土壤。
(责任编辑:叶清青)
相关文章:
本文标签:大纪元
via “90后”破解数学界猜想 希望能继续研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