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3年05月02日讯】大陆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落选中国 科学院院士,然而日前当选了美国两院院士,引中国社会关注。
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30年来,只有10位具有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
大陆媒体报导,现年46岁,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1989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0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他2006年开始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回国工作。
施一公和饶毅曾批评中国科研文化问题
2010年,两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 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但中国科技部随即则回应称,“这不符合事实”。
他们的批评引发了广泛关注,而在去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虽然施一公进入了预选名单,但没能最终当选。同样未能入选而声明放弃申请中科院院士的饶毅,为施一公的落选而鸣不平。
但施一公就此事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他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美国国家科学院:当选院士因为科学成就
对于施一公如何能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美方相关人士,他问道:美国国家科学院看重施一公在哪些方面的成就?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高级媒体官员高尔文.莫莉回答说:很抱歉,这方面的信息要等到明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会议上才会公布。2014年4月26日-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召开年会,新入选的成员的入会仪式有可能是明年4月26日举行,该年会的议程目前还没有最终敲定,但是新成员当选的理由,年会上会公布。
莫莉表示:新成员入选美国科学院,是为了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和持续的原创研究成果。由于新入选的成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以不存在成员申请入会的过程和程序。此外,只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正式成员才可以提交正式提名。提名递交后会对被提名人进行广泛和仔细审查。每年增选美国籍院士不超过84人,外籍院士不超过21人。
施一公是一位比较年轻的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在选择 外籍院士时,会不会考虑年龄因素?莫莉说: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所以年龄问题不是考虑因素之一。
然而为何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莫莉说: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
民众热议
陌路狂想曲:重重的扇了中科院一记耳光。
80第一代:有不少在国内做不了院士的人在国外选上了,这是中国的人才太多了?还是潜规则太多以至于有本事的人,不会走潜规则的人当选不上呢?
想想也无妨:同是在生命科学卓有成就的饶毅教授也是中科院落选者!累累出现这失意失败落选而美国那却高票当选,顺利当选,这就要检讨体制了:人文关系,脉络关系,招呼关系,叩拜关系,逢迎关系,奉承关系,迎合关系,这些如没有做好 却可能致败——
Email订阅禁闻 | Google Reader RSS全文订阅禁闻
本文标签:大纪元, 新京报, 美国
via 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院士 美方:去问中科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