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女人 的专利,但是在化妆品、保养品还不这么多样化,而美容护肤机构也尚未面世前,数百年以来,台湾女性就靠著一条细棉线和一块白粉,来解决面子问题 ,打理出光滑细致的美丽面庞。
古早的美容术
这种运用细棉线和白粉将脸上多余杂毛、粉刺及角质层去除的手艺,在台湾被称作“挽面”,广州人习惯称“界面”,中国 大陆北方则叫作“绞面”或“绞脸”,此外还有“拉面”、“开脸”等等称法,而无论称法如何不同,光就字面意义可知,指的是同一种在脸上大动干戈的古早美容术。
挽面虽然是中国女性保持脸蛋水当当的秘密武器,但在早期却非任何女性都可尝试。据说传统 民间习俗规定未出嫁的年轻女子不能挽面,直到出嫁前夕祭拜过祖先后,才由亲族中福寿双全的女性长辈帮忙进行人生头一回的脸部美容,而也因为是人生头一遭,所以称作“开脸”,又因为是传统婚俗中的一环,通常在完成后要包称作“修容礼”的红包给帮忙开脸的长辈,并且应由男方负担。
如何挽出美丽细致的脸庞
女性从出嫁开过脸取得脸部美容权后,除了平日定期挽面外,在几个特定的日子也都需要好好呵护脸庞一番。如农历春节的年俗是二十四送完神后,隔日就要挽面,代表改头换面,而端午节、中元节……等节日也要修面整容,据说是从前人认为这样可去除霉运带来好兆头,因此逢年过节特别慎重其事。
挽面的工具很简单,只需要一捆细棉线和一盒白粉(又称膨粉)即可。挽面时先将白粉涂在脸上,可吸收脸部油脂,使细棉线更容易抓紧汗毛,然后再取出一条细棉线交叉形成“又”字形,其中一端含在口中,再由左右手拉扯另外两端,借由细棉线三股拉扯的力量,将脸部细毛连根拔除。而要挽得干净又不疼痛,最重要的诀窍是力道要适中,其次是细棉线一定要贴紧脸部,动作要干净俐落。
细棉线下的人生舞台
由于挽面的工具及作法简单,早期妇女都可自己动手做皮肤保养,尤其在乡下地方,常可见到妇女们三五成群聚集在禾埕上,你帮我我帮你互相挽面的情景。至于不会挽面的妇女,也有专门从事此行的妇女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去除脸部汗毛和修整眉型,一次费时30到40分钟,在民国50年时收费大约4、5块钱,不少家庭主妇就兼差赚些蝇头小利补贴家用。
民国70年后,随着保养化妆品愈来愈多,而美容护肤机构也提出令人眼花撩乱的包套服务,一时间,爱美的女性纷纷投向他们的怀抱,挽面这项古老的美容法也就被冷落一旁。
直到近2、3年,这套古老的美容法又再重出江湖,消费族群从原本中、老年妇女,甚至拓展至二十出头的年轻女性。分析原因,主要是美容护肤中心做脸时间较长,费用一次动辄千元,附带还可能要购买一大堆昂贵的保养品,而挽面含修眉的收费约150元至2百元,只要趁洽公或上班午休时间,就可达到脸部按摩和修整清洁的成效,因此又再受到部分女性的喜爱。
数百年来,靠著一条细细的棉线,舞出了中国女性熠熠的光采与自信,难怪外国人在啧啧称奇之余,会将这项技艺视为是另一种中国功夫呢。
婚前开脸的由来
其实早期结婚前开脸的仪式,最重要的目的是将新娘脸上的杂毛去除,让脸部光洁美丽,才能让初次见面的新郎一见钟情。不过也许因为中国人的观念保守,不好意思将这个目的说清楚,而将它假托于一则年代久远的传说。
相传隋炀帝经常微服出巡,暗地里命令随行的侍卫拦截民间迎亲的轿子,将轿内漂亮的新娘强行掳走,吓得百姓们娶亲时不敢敲锣打鼓,只能低调行事。恰巧有个聪明人要娶妻,女方坚持要风风光光的办喜事。聪明人苦思对策后,交代媒婆将新娘脸上的汗毛除尽,眉毛修细,再略施脂粉,接着又让新娘坐上朱红描金的艺阁上,并安排迎亲乐队沿途敲打吹奏。
热闹的阵仗果然引起侍卫盘问,聪明的新郎回答说是迎神庙会,而侍卫看到艺阁内新娘的脸若盈光,连根汗毛都看不到,认为是天仙降凡而不敢冒犯,便顺利放行。后来大家跟着学样,日子一久,也就成为出嫁前开脸的习俗。
来源: 远足文化“台湾的老行业”
本文标签:台湾
via 挽面 用棉线舞出女性的春风(组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