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内蒙古赤峰主持召开部分企业与金融机构负责人座谈会时,提出“金融是经济发展 的支撑、血液,金融的稳健运营要靠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实体经济面临困难时,金融机构要考虑运用适当的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一个突出矛盾是,货币供应总量高位继续较快扩张,而部分实体经济部门则日益感受融资压力。这种矛盾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脱实向虚”倾向,导致相当部分社会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明显降低了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并加剧了资金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金融机构要“脱虚向实”,才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下降较为明显。如果说金融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血液”,那么“血液”超过自身需要,就会出现机体“肿胀”。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要,也是同样道理。虽然理论上不能证明M2/GDP是否存在最佳值,但如果这一指标过高,不仅会制造通货膨胀隐患,而且也表明资金配置效率低下。20世纪 初,我国M2/GDP大约稳定在1.6左右,一直到2008年仍然为1.58,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巨额货币投放,使得我国M2/GDP快速上升,目前已超过1.94。这些情况表明,我国货币的生产效率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这表明为推动1个单位的GDP产出,需要近2个单位货币的投放,货币产出效率下降。
近几年来,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相当明显。过去几年,我国经济生活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房地产业非理性繁荣和影子银行体系较快膨胀,成为资金“脱实向虚”的主要渠道。房地产整个环节,从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到表外融资,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全部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大约为1/5。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吸收新增社会融资的主要途径,2013年全国房地产贷款新增2.34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新增贷款的26.3%,与上一年相比多增了9987亿元。影子银行体系膨胀,是部分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较快扩张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盈利主要依赖于信贷业务。随着信贷业务规模发展受限,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积极从事同业业务。2012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增幅在50%以上,高的甚至超过70%。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表外融资也迅速扩张。目前,商业银行存量理财产品规模超过10万亿元,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规模超过1万亿元,2014年 一季度末我国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已达到11.73万亿元。
资金大量涌向虚拟经济的情况急需扭转,只有“脱虚向实”才能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
一是逐步挤出房地产泡沫。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趋势已经确立。应顺应这次周期性调整,引导房地产市场风险逐步释放,这将有助于社会资金从房地产领域流出,流向需要资金的其他经济领域。
二是要提高薄弱经济环节贷款容忍度。涉农、小微企业融资不良率相对较高,符合客观规律。监管当局应适当提高这些经济薄弱环节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鼓励商业银行支持涉农及小微企业发展。适当放宽经济薄弱环节不良贷款核销政策,在总量控制和比例控制的前提下,对符合微观审慎经营并出现不良的经济薄弱环节贷款,允许在限额内及时核销。
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信贷经营激励机制。一方面需要货币当局将宏观审慎管理与信贷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较好的金融机构,可给予一定程度再贷款、再贴现或信贷规模支持。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建立专营机制,有效提高信贷人员积极性,将“尽职免责”原则嵌入信贷经营各环节,综合平衡信贷规模增长、不良率和信贷人员经营绩效等三者的关系,着力长效机制建设。
四是进一步规范金融创新行为。前不久,由人民银行牵头,“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有助于金融机构同业业务不偏离微观审慎经营轨道。
金融运行效率改善将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要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除了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之外,更需要实体经济部门加快结构调整。否则,一个运行低效的实体经济必将伴随的是高风险、低效运行的金融体系。
网友评论:
很多接盘的人安慰自己房子没有泡沫。连泡沫是什么都不懂。但是庄家从来没否认过房价有泡沫,到了收局的时候,很多人才会明白房价本质就是政府一个收割的工具而已。不能把握规律注定是这个时代的牺牲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本文标签:总理, 改革, 政府, 李克强
via 李克强:挤出楼市泡沫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