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假文青真迷妹
摄影:Red Box Films
《寻找甜秘客》是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也是近几年我看过最动人、最余韵无穷的纪录片之一。
Sixto Rodriguez是谁?他在70年代出过两张唱片,销售惨澹,无人问津,据说第一张专辑只卖出6张,美国乐坛几乎没人记得他。
他最为人熟知的〈sugar man〉,成为《寻找甜秘客》对他的昵称。1960年 代末期,音乐制作人在雨夜走进一家酒吧,酒吧如同这座城市一样颓丧,一个年轻乐手在角落背对观众弹吉他唱歌,他在美国衰败的工业城底特律被挖掘。1971年推出第一张专辑《Cold Fact》(冷事实),市场反应极差无比。1972年,第二张专辑《Coming from Reality》(来自现实)依然乏人问津,他从此消失在美国乐坛。
唱片大卖非洲
他是封闭社会的出口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飘洋过海,Rodriguez的音乐,竟然成为当时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精神的养分。Rodriguez的唱片在南非销售了超过50万张,他却从来不知道这些事。
70年代的南非,种族隔离抗争激烈,政府强烈箝制言论思想。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谴责南非,但是他们全然不知道,因为新闻封锁。“这就是纳粹德国的变体,没有报纸敢报导,军事戒严也非常严格,如果站出来反对种族隔离,可能因此入狱。”70年代的南非被世界遗忘,非常孤立,“而Rodriguez的音乐正拥有自由的思想。”
南非一群白人音乐家,在听到Rodriguez的音乐后,知道一切还有希望。他们将Rodriguez的音乐称做自由运动,更说“体制给你的东西并不是全部”。
于是Rodriguez的叛逆音乐,成为南非知识青年的出口,他几乎是整个世代的象征。Rodriguez在南非的音乐地位,甚至可与“披头四”与“滚石合唱团”相提并论。但是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也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他在舞台上举枪自尽或引火自焚 的谣传甚嚣尘上。Rodriguez的人生,对这些被他的音乐深深影响的人而言,是一团迷雾。
Rodriguez是生是死?
这个人是谁?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他怎么拿到唱片版税?种种好奇成就了这部纪录片。然而,这是部用纪录片的形式,讲剧情片故事的电影,剧情的转折正巧记录了这个人物的人生转折。
追查Rodriguez下落的过程,屡屡碰壁。纪录片采访了多位与他相关的人,专辑的制作人谈他的神秘与穷困潦倒。曾经见过他的酒吧工作人员,谈起他仿佛是一个城市孤魂。还有一个音乐故事作家,追查发行商的授权金流向,还架设了一个“寻找Rodriguez”的网站 。最终,他从歌词里找到线索,发现Rodriguez可能是底特律人,进而连络当时的音乐制作人与发行人,才知道,原来他根本还没死!他一直在某一个贫瘠的角落。
故事讲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结束了。
然而真正将剧情推向高峰的,是隔了将近30年的1998年,Rodriguez终于来到南非开唱。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演唱会,一个沉寂的老乐手,面对的是他人生未知的,一整个国度的疯狂乐迷。这样的人生转折,简直是一场奇幻之旅。
一个传奇又平凡的灵魂
重新回到镜头前的Rodriguez,你知道那就是他的声音,沉稳而磁性。然而不该称他重回镜头,因为他早不在镜头前,或其实从不曾在镜头前。第二张专辑后,他以劳动工作维生,帮忙装修房屋、修整草皮,做没有人要做的工作,每天带着一身木屑和尘土回家。他的女儿说,他们搬过26个房子,那些地方都不是家,只是住过的地方。“这些人贫穷,不代表他们的梦想不大,不代表精神不富裕。”
Rodriguez大学主修哲学,总是把女儿带去博物馆、图书馆,从书、绘画、音乐认识城市以外的生活。南非巡回 演唱的时候,他从一个流浪者,变成了他真正的样子。
但是结束巡回之后,他继续帮人清理草皮,几十年他都是蓝领工人,从未改变。生活完全没有变得“精采”,物质一样困乏,生活一样简单。他属于舞台,但是舞台在哪里,只有他自己可以定义。他仍然用长满厚茧的双手拨动吉他。
这是他的精神高度,这是《寻找甜秘客》的高度。没有几百万的限量吉他,只是弹着家中留下的骨董。他有时穿燕尾服去工地上班,不是眷恋,那是他的人生态度。他是艺术 家、是哲学家,但是他总在世界某个角落,过着属于自己的清贫生活,他传奇而平凡、放下而重生。“他从不是在云端,他甚至有点太贴近大地了。”
电影从头到尾穿插着Rodriguez的音乐,跌宕起伏。他的一生伤痕累累却潇洒自在,吟唱街头的诗人 ,他的音乐慧黠却诚恳,反讽却毫不刻薄,贴近生活却疑问生命,你很难想像为什么他可以愤怒又优雅。这是为什么经过了40年后,他的音乐,从来没有消失在时代之外。
(FB请搜寻“假文青真迷妹的影视小木屋”)
(本文仅代表作者之意见与立场)
来源: 看杂志
本文标签:德国, 政府, 美国, 自由, 高峰
via 看电影《寻找甜秘客》 无名乐手Rodriguez复活了(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