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等举报 厦大博导吴春明诱奸女学生的事件仍在发酵,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最新的消息是,厦大吴春明没承认诱奸一事,并且得到厦大122名历史 系学生支持吴春明没诱奸联名信。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厦大调查组21日表示,已通过多种途径联系当事人“汀洋”,但目前调查组并未收到“汀洋”提供的证据。后来调查组打电话给“汀洋”,“汀洋”未接电话。声援“汀洋”的网友“青春大篷车”也一直无法联系上。(中国新闻 网7月22日)
这起“诱奸门”看来要变成“罗生门”。其间,学校、院系、举报学生、吴春明所带研究生都对此有表态,可是,却不见调查的进展,事态正走向无聊的“口水仗”。这当然不是公众期待的结果,但在目前高校管理制度之下,却具有某种必然性,甚至可以说,厦大的“诱奸门”,具有高校类似问题 的典型特征:举报者通过舆论向校方施压、学校被动启动调查、被举报方再利用舆论反击、真相被淹没在“口水”中、调查不了了之。
根源在于,大学缺乏以教育、学术为本的现代治理制度,对教育问题、学术问题,没有正常启动调查、处理的机制,因此,举报者要靠制造舆论施压,被举报者要靠舆论维护自己的名声。如此“舆论来、舆论去”,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举报者的权益未得到维护,被举报者的“清白”难以自证,学校的声誉也受到伤害,可高校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像厦大“诱奸门”,如果在举报人提出举报时,学校相关机构就介入调查,并结合举报事件的性质,建议举报人报警,由司法机关调查被举报导师是否存在猥亵性侵等行为,那么,这一事件不会闹到社交媒体上,再进一步引起传统 媒体的关注,在“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下,给被举报人贴上某种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被举报人一旦被举报,就有可能一直背负着“嫌疑人”的身份,为此,不少高校(教师)斥责举报者“神经有问题”,是“危险人士”。还有的被举报人自己也利用舆论进行反击,于是演绎出一场“口水大战”,随带还会引来各路人士“参战”。也有被举报人对举报人破口大骂,并拳头相向,可谓斯文扫地。
近年来,有多起学术不端事件,都沿着上述路径发展,先是举报人向被举报人所在高校举报未获回应,接着举报人利用微博、博客 等平台发布质疑引起舆论关注,在舆论关注之下,所在高校要么坚持不回应要么只做要对此调查的表态,被举报人开始反击,“动机论”、“阴谋论”在舆论战中甚嚣尘上。
其实,问题并不在举报人,也不在被举报人,而在没有正常的调查机制,如果有正常的调查机制,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是平等的,调查会根据事实,维护双方的权利——如果举报人举报的事实存在,被举报人将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行政、学术方面的处理,而如果举报人举报的事实不存在,调查也就还被举报人清白,另外,被举报人还可起诉举报人侵犯名誉。
大学缺乏正常的调查机制,与目前实行行政治校有关,不管是行政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学术问题,是否启动调查,都由行政说了算,而行政领导出于政绩考量,通常会把有关教育问题、学术问题的举报视为学校的丑闻,加以掩盖,总是不愿意直面。这种回避的态度,非但与高校追求真理的形象不符,也败坏高校的风气——不启动调查,或者调查不严肃,会让个别人以虚假举报为手段攻击他人,也会让有的行为不端者被纵容。这样的校园,毋庸讳言,就是乌烟瘴气。正常的教育、学术不端质疑、调查,演变为比谁的声音大、路子粗,而不是讲事实,讲规则。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石。学校内部的管理,也有“司法”部份,对于行政、教育、学术问题,应该行政的归行政、教育的归教育、学术的归学术,建立相应的机构,独立运行实施相应的管理职责,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校园秩序、教育秩序和学术秩序,也才会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或许行政力量可用现在的行政治校模式,实现自身的行政权,可这种模式,正从根本上伤害学校的肌体,那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行政权究竟是为何所用?约束行政权力、不再行政治校,建立现代治理结构,这是大学重塑形象必然的选择 。
文章 来源:作者博客
http://www.bannedbook.org/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大纪元
本文标签:大纪元, 政权, 政治, 真相
via 熊丙奇:“诱奸门”怎变成“罗生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