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人近年在攀登科学 高峰方面远胜中国 人一筹。尤其是在需要很多智慧的物理学及化学拿到很多的诺贝尔奖。至此,已有22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除两名文学奖和一名和平奖之外,自然科学奖项占了19人,大部分是土生土长(或有留学经历),并在本土获奖,让人唏嘘。初步观察日本人不一定比中国人聪明,他们的智商(IQ)最多与吾等华人打个平手。他们何以能够远超过华裔以及其他亚裔,成东方傲龙,鹤立鸡群,另成一类?
由于本人与日本人有近距离的接触,深有感触。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如下分六个方面论述,前三个与人素质有关,后三点与国家的政策导向有联系。找一找那些最为重要的原因,与人的素质、文化传统 关系极大;尽管不能排除国家的实力,教育积累,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经费投入的重要作用。
1:勤奋,超过头悬梁锥刺股。他们中的优秀科学家,非常投入,刻苦地钻研,为事业持之以恒的奋斗,那种执着除了德国人外还没有几个民族可以与之抗衡。所以,德国人和日本人有很大的相似性。1900到至1945年间,德国人拿到了五分之一的诺贝尔物理奖,三分之一的化学奖。一些对人类历史 影响很大的发明和理论都是德国人完成的,比如合成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二战后的近几十年美国锋芒毕露,遥遥领先。不要忘记,美国人以欧洲移民(包括犹太裔)为主体。日本人认为有希望干成的大事,一定要干,不吃不喝不睡,也要拿下。听到的故事是为了抢发表一个基因顺序,有个实验室全面动员,日以继夜连续作战两个礼拜,完成了任务。
2:认真,一就是一不是二。严肃认真,把问题 搞清楚为止,切忌似是而非、浅尝辄止。生物医学实验耗时间多,他们搞不出来就不愿回家,哪怕夜深人静,甚至通宵达旦,也毫无怨言。日本人的认真也是可能只有德国人才能可以和他们拚一拚。我认为这可能是日本人更重要的特质,甚至比第一点(勤奋)更为重要的素质。难道我们华人不刻苦,我们亚洲人(日韩华)基本上把实验室的苦斗奖包揽了。但是我们还没有他们日本人那么较劲,认真。因此我们还不能取得原创性的成果,里程碑似的发明。
3:土壤或文化传统。即日本人赖以生存和奋斗的优良环境。他们学习带着兴趣,充满热情,从小与大自然交友,培养了极大的好奇心和读书热情。家长是因势利导的培养。回头看看我们亲爱的华裔父母们,尤其是虎妈们吧,我们争的是高分,名校,出名或挣大钱。是的,我们对子女充满希望,甚至于望子成龙,或恨铁不成钢。但是往往忽略培养优良的品质,对生活的热爱,扼杀创造性,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因此,可以读名校,可以出名成家,但是成不了卓越人才。由于不注意培育创造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还是步人家的后尘,缺乏突破创新。
4:经济工业发展情况和人民富裕程度。其实这是相当重要的。日本人在二战后,靠美国大力支持扶持,迅速的恢复国力大力发展汽车和电器工业,赚了许多美国人的银子。目前中国在复兴,也有似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那时他们小日本也似乎离诺贝尔奖很遥远(已经诞生但没有今天这样如履平地-今年包揽物理奖)。所以只要加强我们国家的科研投入,改革教育方法,我们在20-30年后会有一个科研成果收获期。希望大家爱护生命,争取再活30年,有幸看看中国大量收获炸药奖吧。
5:注重基础学科的研究。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说,早在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就重视基础研究,并培育了大量的人才。在数学等领域却一直在进行独自研究,而且通过通商的荷兰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因此知识的长期积累,并非一朝一夕。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都是国立大学毕业,很多人还获得了博士学位,属于研究型大学。中国有点急功近利,应用为主,应该改变这种状况。
6:保证科研经费。二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举全国之力投巨资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的,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六成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日本科学家,好比一粒粒好种子幸运的落在肥沃充满阳光雨露的土壤里。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新唐人
本文标签:亚洲, 德国, 成龙, 改革, 政府, 新唐人, 日本, 欧洲, 看中国, 美国, 荷兰, 高峰
via 小思:日本人获诺贝尔奖真正绝巧解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