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

【养老 根本还是自己养自己】


【养老 根本还是自己养自己】

前几年,看到一本书《养老,你指望谁?》书中列举了现在社会上多种养老方式,如老伴、新伴、子女、亲属、保姆、组织、社会等等。分析的结果,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选择 最适合于自己的养老方式,然后创造好条件,磨合好关系,使晚年生活和谐 美满。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临终时期,养老方式也是要靠自己在脑子清楚时作好安排。


有些人在位时叱咤风云、志满意得,退休后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点,没有及早为老年生活作好准备。相反,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作好准备,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潇洒,活得有尊严。大致是75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城,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当然,这是满打满算的如意算盘,实际会因时调整。如不能到底,就随时中止,只求生活质量好就可以了。


老年生活质量,贵在心态。现实社会中,常有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情况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经济条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他们的差别在于心态,在于会不会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份外之物不需要。人心的不平,往往在于不论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学会说“我不需要”,就可以摆脱很多烦恼。尤其是老年人,还是应该提倡不相攀比,发挥个性 ,“自己过得好,就是好”。


老了自然要衰,怎么还能“壮”,而且“当益壮”呢?佘太君百岁挂帅,那是一个悲剧,不应该这样的。国家命运不能总依靠在一两个老人身上。”节目播出以后,社会反应还是认同的。过去很多革命口号,其实是很功利的,应该科学 地审视。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他人。


今天的老年人不必过于自苦。我们总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外国人则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中国 传统 观念是省吃俭用,为儿为女,外国人的观念则认为赚钱是为了花钱,儿女18岁以后自立,各过各的日子,平安无事。看来我们有些观念是应该有所调整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太为他们担心。


有些老年人常沈湎于过去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叹惜现在门庭冷落,寂寞空灵,“人一走,茶就凉”。人走了,茶自然会凉,不仅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能根据情况变化,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老人心态 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乐。孤独时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充分的行动,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有不受干扰的心灵天地 。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 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独的境遇中创作出来的。说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美。要善于享受孤独,不必惧怕。


无所求,也就无所失 上面谈到养老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们既应强调社会关心老人,更应强调老人自己关心自己。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部分在社会,多半在自己。老人越是希望社会关心自己,越是难以感到满足;越是不要求社会关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如果迷恋于“发挥余热”、“子孙孝顺”、 “弟子尊师”、“公众敬老”、“社会回报”,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无所求,也就无所失。大彻大悟后,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


“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过苦了。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乐,乐其所乐,甚至苦中作乐。应该学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有作有为有余欢,无欲无求无烦恼。


笑对归宿 死亡 既然是最后的归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害怕了。一切顺其自然,交给“命运”就是了。我参观过临终关怀医院,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已有100多年历史 。那里的病人大多时间在活动室里看书、打毛衣、玩牌、祷告、唱诗、看电视。每周有志愿者来陪他们聊天。医生却对我说,这里的大多数人生命大约只剩一个月左右——临终前一个月他们还可以无痛苦地享受人生。我惊叹西方发达国家人文关怀的进步,我也坚信中国不久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我已经向家人和学生交待,将来我走时,不必开追悼会,因为我不喜欢那种里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尴尬场景。到时如果无法推辞,非要安排一个遗体告别仪式的话,也不必奏什么哀乐,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梦幻曲》,并告诉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为我曾是一个长寿而快乐的老头儿,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温馨提示:我们致力于为您的生活提供健康指导,但并不能替代医生之诊断治疗,如您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关键字:养老,自己



本文标签:,






via 【养老 根本还是自己养自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