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星期一

《红小兵:家庭回忆录》


华裔作家黄文广的英文著作《红小兵:家庭回忆录》出版后,广获主流媒体好评,黄文广不久前来到南加州,畅谈创作本书的心路历程。


*第一段起扣人心弦*


“九岁那年,我睡在一个棺材旁边,那是我父亲给我祖母的72岁的礼物。”


这段话,是美国华裔作家黄文广的英文纪实小说 《红小兵:家庭回忆录》开门见山的第一段文字。


48岁的黄文广来自中国 西安,89年六四 之后来美国求学,后来定居芝加哥,他身兼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红小兵:家庭回忆录》是他第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回忆录,勾勒了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30年家族历史 。黄文广月前出席了在帕萨迪纳亚太博物馆举行的新书发表会。


黄文广说:”中文 名字本来叫奶奶的寿木,因为他们(出版商)觉得寿木太dark(黑暗),中文就改成叫《红小兵》。”


参加新书发表会的观众史蒂文对书名有看法。


史蒂文说:”我认为这本书的书名不好,人们听到红小兵就会联想到,然而这本书并不是在谈文化大革命 ,我认为命名为《守候棺木》也许还比较贴切,但这个书名可能无法吸引人们买这本书。”


*聚焦家庭而非政治*


当年黄文广的老祖母要求土葬,因为土葬是非法的,被视为迷信,孝顺的儿子为她准备棺木后,藏在家里。一具棺木导致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紧张冲突,通过黄文广生动风趣的文笔,格外引人入胜。黄文广强调这是一本关于家庭和文化,而不是政治的书。


黄文广说:” 虽然文化大革命对人的冲击很厉害, 意识形态很厉害,但大家很欣喜的看到,在家庭层面,不管共产怎么样的去改变人、要建这个新社会,但最终家庭的儒教的观念和家庭的纽带,还是基本上没有变动。”


*家庭纽带说引发共鸣*



1988年,黄文广的父亲去世,他做为长子,却在葬礼上哑口无言,只有鞠躬谢客,随着年事渐长,他越发内疚,他开始重新审视父子关系和家族历史。视觉艺术 家协会会长刘雅雅为黄文广担任引言人。


刘雅雅说:” 黄文广和他父亲之间的关系让人伤感,我相信我们跟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之间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 。随着年岁日增,我们看这些问题的方式和年轻的时候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黄文广说:”中美文化有一种共性吧,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政治运动,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中国和美国的家庭纽带都是一样的,大家经过同样的冲突,同样达到一种妥协吧。”


*卷尾触及89民运 *


为《时报》、《》和《芝加哥论坛 报》等主流媒体撰稿的黄文广,以记者的视角在书末分析了


黄文广说:”因为我当时在上海复旦大学,正好六四开始,当时也参加民运,但我不是民运领袖。这(书)里面也讲到对当六四的一个评论,也是从我个人的客观角度来讲的。”


*民主乃稳定发展前提*


黄文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健全,人民缺乏安全感,有些人在中国赚钱,就要弄出国门,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稳定感。他指出,只有民主,才能带来稳定。


黄文广说:”中国的迟早要发生的,中共自己也意识到,现在的中央领导人自己都认识到需要民 主,但大家都不愿意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社会的矛盾没有达到解决的时候,只有民主的改革才能带来中国的稳定和中国经济稳定的发展。”


*《红小兵》佳评如潮*


史蒂文说:”他坦白的说出家族历史,他现在在美国已经相当成功,除了这两个已知事实外,我还得知很多他纪念他父母的方式,所以我从前虽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现在却非常想先睹为快。”


《红小兵:家庭回忆录》出版后,获得四十多个主流媒体书评介绍,还被奥普拉杂志和基督教科学 箴言报等至少五个媒体推荐为今年十大最佳书籍之一。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via 《红小兵:家庭回忆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