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撷图)
很多人都不再谈“理想”这个词儿了,太多的人却和“现实”在较真儿。陈丹青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想住豪宅、开豪车、娶漂亮老婆……这是欲望,不是理想。然而这也正常,我们这一代人相信欲望,不相信理想。”都说“冲动是魔鬼”,“欲望”自然不能够完全和冲动划等号,但是“欲望”应该也是魔鬼。老先生说“无欲则刚”,他有他的道理。
在这里,很想谈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本篇文章 的题目是《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那么我们当初的理由是要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
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她不喜欢这样一个苦孩求学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毕淑敏还这样评价: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说实话,我也不喜欢这样的故事,可是残酷的现实却是: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上演!
我住的村子里曾经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有一个儿子小的时候去四川当了兵,后来也没回来,并在当地结婚生子,记忆中也并不会每年春节都回家来看望父母,可是父母当时是充满着自豪感,仿佛儿子当了国家主席。临到晚年,这对夫妇相继瘫痪在床,儿子只回来过零星的几次,也从来没有和母亲同床共枕过,停留时间更是短暂得可怜。母亲眼中留着泪水,希望儿子能够和他多待一会儿,可是儿子几次都是无情地走去。最后,由于缺少亲人的陪伴与照看,母亲被火活活烧死,儿子回来忙完后事后很快又回了四川“老家”,时至今日,再也没回来过。
很多人会说这儿子不孝顺,那么,我不同意,老祖宗有句古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说得就是这种离家在外的情况。当这个儿子当初留在部队的时候,就早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这里指帮助,其实也指感情,离家远就会回家少,回家少就会感情淡。有人说“距离产生美”,我说“别扯淡”,距离如果真能够产生美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对青年男女分手,甚至背叛了。昨天,我哥家的孩子当兵回来,也想留在部队,据说是个机械师,一个月三四千块钱工资,并不是正式的,而他如果回家就能直接安排到我们县里边的事业单位。我给我哥的建议是:尽量回来,这样现在你们好照顾他,未来 他也好照顾你们。
一位多年的同学去年写了篇文章,说自己要出去闯荡,让哥哥照顾父母。我看后并未做过多的评论,只是很来气:你的哥哥凭什么就要代替你照顾你的父母,难道这是他一个人的父母?如此自私,难免有点儿太不负责任了吧!而且你的哥哥照顾父母是你哥哥的功劳,怎么就还代替了你呢?其实,我多少有点了解他们的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也并非富裕,我和我的母亲都接触过他的母亲,多少能够读出来些许心酸。
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把“忠”放在首位则多少有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气息,可现实往往是大多数人并不能够成为岳飞,最后落得个不忠不孝的下场。其实,忠孝是完全可以两全的,就像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可以把母亲接到北京家中生活一样。可是,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忠不得,也两全不得,那么,回过头来想想:孝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吧,不是吗?
我在这里不谈极端,就听过和见过的人和事来说:离父母远的大多不孝顺(也没法孝顺),而离家近的则孝顺的居多(当然也有几个儿子都在身边而没人照顾爹娘的,但这毕竟是少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都是脑残和尚)。
也许是我这一年在家待的时间太长,又也许是我想得太多、太远,总之在“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的这个问题上,我更觉得应该量力而行,多回老家。其实,即使是从自私的角度来讲,也是这个道理:你和你的家人的很多关系都在老家,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不由得想起了大学毕业前,就觉得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行,在哪里都无所谓 了。然而毕业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你必须得考虑很多东西。
我还没开始走,当然就不会走得很远,但当初为什么出发却依然清晰记得。那么,走得太远抑或是还不是太远的你呢?还记得当初自己为什么出发吗?
来源: 壹心理
本文标签:中国特色, 央视, 白岩松, 社会主义, 陈丹青
via 走得太远,别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