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全球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来自中国 。1992年有学者预言 中国人由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糖尿病将引发公共健康问题 ,而今一言成谶。看来,中国人似乎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CDC)营养与食品 安全所对1989年 到2009年中国人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的研究显示,20年来,在居民饮食结构上,动物性食品及脂肪的摄入量迅速增加,而谷类食物消费量不断下降。
在食品与粮食生产和供应进入全球贸易体系后,不仅各种含糖饮料、西式快餐食品、加工食品大量涌入中国,而且食用油、糖类、肉类都变得廉价可得,精米、白面广泛地取代了粗粮。比如,在针对上海女性进行的一项食用精白米与糖尿病危险性的研究中发现,每天使用50克糙米代替精白米,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性下降16%,这是由于糙米仅经过最基本的加工,引发的胰岛素反应较少。
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快速变迁,伴随着生活和工作中体力活动不断减少,体能的消耗降低,迅速形成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在人们身体中广泛地发生。
就像新西兰医学家彼得格鲁克曼在《错位: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再适应这个世界》一书中所写得那样:在发展中 国家,“营养转变”几乎是瞬间发生的。仅仅在60或90年前,很多这样的社会中的人们仍在食用工业革命前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农业食品,现在,这些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西式食物。糖尿病在这些国家蔓延开来,快速的营养转变在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不爱运动一族的流行病
缺乏运动也是中国人群的生活常态。有研究显示,2010年仅有11.9%的中国成年人进行日常锻炼。在1991年~1997年购买汽车的中国男士比没有购车的多增加了1.8公斤的体重。近年来,中国人开始普遍地享受家庭小汽车带来的舒适和便捷,但是这不仅造成遍布全国的道路拥堵和空气污染,而且也在给人体带来不易察觉损害。据统计,一位男性在拥有小汽车以后,体重将平均增加1.8公斤,达到肥胖标准的可能性将增加一倍。
一份中国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显示,自1991年至2006年,中国成年人每周体力活动水平下降了32%。另一项类似的调查说,15年间,中国人在职业场合的体力活动量下降了40%,每日锻炼、骑自行车、走路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群比例,从1997年的46%-51%下降到2006年的28%-33%。
工作环境加上交通工具的变化,令中国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一个庞大的“久坐群体”的形成,是糖尿病广泛流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此外,遗传背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学者们指出,家族因素如遗传变异非常重要,遗传结构的差异表明,与欧裔人群相比,不同遗传变异组合可能是中国人群中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因此,对于高度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尤为容易扣动发病的“扳机”。要知道,糖尿病的发生从出生前到终老,都存在风险。
好在随着大家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大家也逐渐地明白了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其糖尿病教育主旨,是让人们回归到过去的简朴生活,吃得更少,体力活动更多。
来源:北京医生网
本文标签:新西兰
via 中国人为什么爱得糖尿病 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