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和儒教、犹太人和中国 人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英国记者、作家戈德法布在为BBC广播三台做节目期间到中国山东去调查,发现两者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据BBc报道,和大多数初次去中国的人一样,我好像身处大海、想回到岸边,逆着凶猛的激流,使劲游啊游,不堪重负,且略感恐慌。
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大”,确实,中国人多到人山人海、基础工程如史诗般宏大,空气污染令人难以理喻。
从许多方面来看,中国看上去很熟悉,但是略有一点“偏移”,好像是在梦中—-到处都是著名的西方品牌,但是我却看不懂广告词,因为都是中文 。
最近去济南参观山东大学,这种似曾相识、却又根本不懂的奇怪感最为强烈。
山东大学让我想起了美国伯克利的加州大学。不同之处是,那里有35,000名学生,这里有57,000名学生,热热闹闹、骑着自行车从一间教室赶往另一间教室。另外,这里的学生更加热切。
校园中央是一座比较新的27层楼,顶上有巨大的时钟。宗教学系就位于这栋楼中。
孔子祖居在山东
宗教,其实才是我来山东的目的。我在做一个关于佛教和儒教同时起源的节目。孔子的老家、现代儒家思想研究中心之一曲阜就位于山东。
山东大学宗教系内还设有犹太教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家。
犹太教研究中心的存在,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那种“偏移”之一。当然了,美国和英国的大学里有犹太教研究系,但是,中国?我感到很吃惊。
但是,中心的负责人傅有德教授告诉我说,根本不该吃惊,儒家和犹太文化有很多共同点。
他解释说,“儒家和犹太教的核心都是仁;都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都是基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黄金法则的。”
第五戒要求犹太人“当孝敬父母”,儒家也强调孝顺。但是,儒家的这个孝顺,许多犹太父母恐怕做梦也得不到。
傅教授位于17层的办公室是我所见过的最整洁的学术环境。在这里,我根本没有看到有高高的一摞摞书和文件。傅教授如外科医生一般整洁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罗热词库”。
词库很有用,帮助教授作翻译。他将一些犹太经典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些作品先是从原作的希伯来语、拉丁语或者阿拉伯语翻译成英文、然后他再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迈蒙尼德解惑指南、斯宾诺莎的希伯来语法等。
戈德法布的节目集中研究一个历史 巧合:第一代希腊哲学家、菩萨和孔夫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他们有没有交流 看法?
斯宾诺莎的作品以其“宽容、慷慨”将傅教授与犹太教联系到一起。
很明显,傅教授本人的经历既缺乏宽容、又缺乏慷慨。他是一位农民的儿子,1956年生于乡下。当时,毛泽东刚开始搞大跃进 。灾难性的大跃进导致饥荒,2千万到4千五百万中国人丧生。
文革期间,傅教授高中毕业。大学都关门了,他在工厂做了五年工人,每天工资一元钱,之后有机会去上大学。
傅教授是一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对犹太历史、宗教的了解令人吃惊。但是,“犹太性”的另外一点他好像根本不能理解—幽默。
中国人非常严肃,但是,中国人确实也笑。中国也有相声俱乐部、电视上有专门的喜剧频道。
我连续一小时看电视上的喜剧频道。和(西方)完全一样,相声演员站在麦克风前的表演、镜头转向纵情大笑的观众等,不过节目是中文,我听不懂其中的幽默。
我想知道中国人是否也能懂得犹太幽默的魂—那种辛辣的讽刺。19世纪的德国大诗人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概括的非常好,“我要讲述悲伤,但一切都变成笑话。”
傅教授认为,幽默并不重要。他说,“笑话在犹太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犹太教的核心是法:上帝在西奈山上给摩西的法。”
我回答说,“这我可不敢肯定。犹太文化并不仅仅是法。过去两千五百年、从我们今天所知的法成文以来,犹太人对迫害的反应,也决定着犹太文化的形成。”
想到这儿,我意识到,同一个世纪,孔夫子也正在构思他的教义。所以,犹太人和中国人的联系,除了孝敬、黄金法则以外,还有历史巧合。
根据犹太食谱改制的中式鸡汤
我们一直聊到下午,探讨我们犹太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共性。我说,“犹太人爱吃中餐。”
傅教授补充说,“还爱中药。我认识有外国人说不吃中药,但是我的犹太人朋友中许多都接受中药。”
说到这儿,我向傅教授讲了另外一个故事:一个以色列针灸医师–犹太人佛教徒,此前一个星期曾经在印度给我扎针。
这个故事,我还是下次再讲给你们听吧。
本文标签:
BBC,
德国,
毛泽东,
美国,
英国via
组图:记者来鸿:犹太人和中国人有什么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