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

温州经济硬着陆 银行损失1600亿

大陆直连看禁闻https://j.mp/jproxy

媒体日前揭露2011年温州由民间借贷而引发的经济硬着陆的经历,这次金融危机因地方当局和央行不同调,致使为地方买单,造成银行损失1,600亿(人民币,下同)。

新浪财经6月16日转载了《香港商报》有关温州2011年经济硬着陆的报导。

温州经济在2011年遭遇危机,2011年4月以来,由于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温州市已有9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而且关停倒闭企业从个别现象向群体蔓延,引发“温州民间借贷危机”。

面对危机,中共央行提出两种对策:一种是紧急救助,大事化小,将金融风波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种是不给钱,给政策,辅助温州自救,这样做温州有硬着陆的风险。最后央行确定600亿有条件救助温州,并与浙江省沟通,600亿再贷款期限一年,必须归还,省财政为温州快速处置金融风波进行担保。

央行救助温州的方案曝光后,舆论哗然,浙江激烈反对,认为应该让高负债、盲目扩张的民营企业倒闭,实现自然淘汰。接着各大主流财经媒体充斥能否用大量公共资源救助私人老板的质疑声音,温州的流动性迅速消失,去杠杆变成现实,到目前为止超过万家企业大面积洗牌,银行业基本确认的损失总额高达1,600亿。

报导称,浙江省拒绝担保的背后是中共地府和金融业两个独立行政体系的矛盾与冲突。浙江省不愿承担救助后的损失,而不救助仅仅意味私营企业的洗牌和银行出现坏帐。央行和省政府对后续损益的权衡标准不同,态度自然迥异,金融系统盈亏对地方官员完成短期GDP各项指标考核的影响微乎其微,中央和地方对贷款资源的博弈中,只有贷款投放的大幅增加对地方政府有诱惑和吸引,贷款巨额损失引发的信贷增速骤降、信用崩塌对地方经济的长远负面影响、诚信企业与逃废债企业的甄别处置等地方政府往往重视不足,到最后银行替地方政府买单。

温州金融风波源于企业的借贷,2010年中共实行通货紧缩政策以来,民间借贷异常活跃,据官方统计最高时达1,100亿元左右。民间借贷资金来源主要为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2011年7月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调查报告称,89%的家庭和个人,以及接近60%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当时有民间投机资本将资金价格炒高到30%以上,温州陷入危机的是非上市民营企业,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达700%到1000%,这些企业只有通过破产程序才完整暴露了真实的资产和负债全貌。

温州影子银行式的企业倒闭,除却抵押物进入拍卖渠道回收极少量现金,银行和个人借贷资金往往血本无归。2011和2012年危机最严重的阶段,银行业继续输血使温州地区贷款增量保持在1,500亿规模,温州市政府组建15亿的应急转贷基金,浙江省政府没有分担损失,贡献流动性最多的银行业成为企业呆帐的唯一承担者。最终损失有可能突破2,000亿元。

温州银行业2013年坏帐核销总量占到全国银行业的28%,大多数银行吐出了以往2、30年在温州赚取的所有利润,重回本世纪初银行业整体技术性破产的尴尬境地,只有极少数坚守差异化经营和独立审贷原则的银行逃出。

温州近4年银行业平均放贷余额7,000亿元左右,减去3,000亿个人贷款余额,相当于公司贷款的坏帐率高达50%,随着后续更多金融案件的审结,银行业的伤亡统计更加不乐观。只是目前公司坏帐损失的绝对数值被贷款总额稀释,再进行4个年度的分摊之后,平滑缩小成几个点的不良率。香港记者向很多上市银行总部求证,温州银监分局公布不到5%不良率是否准确真实,统统被坚决否认。

浙江主管金融的朱从玖副省长向港媒记者确认了银行业不良远超预期的事实:“我记得有一家大行的不良率很高,百分之几十,个别股份制银行的不良也很高,两三成是有的。但银行的名字请不要公布,要尊重各家银行自身的披露意愿。”

来源: 责任编辑:刘毅

本文标签:, , , , , , ,


via 温州经济硬着陆 银行损失1600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