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外籍教师:陆学生说英语判若两人

在北京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英语的德巴特斯(Matt DeButts)说,中国学生以英语交谈时判若两人。图为准备今年高考的大陆学生。(STR/AFP/Getty Images)

在北京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英语的德巴特斯(Matt DeButts)说,中国学生以英语交谈时判若两人。图为准备今年高考的大陆学生。(STR/AFP/Getty Images)

在北京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英语的德巴特斯(Matt DeButts),日前在《外交政策》发表专文说,中国学生以英语交谈时,较容易卸下心防,分享不欲人知的心事。

德巴特斯说,来到北京教英语前,已做好可能会面临各类情境的心理准备,例如学生抄袭作弊、不想参加课堂讨论、喜欢死记硬背等等。来到北京后,没料到的是,中国学生以英语和他交谈,说出了许多多年来一直埋在心底的秘密。

罗西:我的父母是白痴

罗西(为保护当事人,文中所有学生的姓名都不是真名)在德巴特斯的英语口试,选择的主题是“我的故事”,说出了不欲人知的出身。

她来自离北京不远的城镇,双亲聋哑,无法自理生活,父亲吸毒且有暴力倾向,母亲曾因盗窃入狱,父亲还会强迫她买针头。

罗西告诉德巴特斯,自小周遭的朋友都嘲笑她,因此上了高中后,她决定要隐瞒她的背景。上了,也从未向他人提及此事。

原本10分钟的口试,罗西说了40分钟,向德巴特斯说出她的秘密:悲惨家庭生活的细节。

德巴特斯发现,对罗西来说,英语是她远离父母及家庭的避风港,她专研英语,并因此获得保送北京中国外交学院。在北京,每天晚上花几个小时看CNN和BBC,学习英语。罗西说:“英语是美丽的,让我感到与众不同。”

爱德华:畅谈对抗抑郁症的心路历程

他说,罗西不是特例,很多中国学生,不论是在考试或课后讨论,用其它语言与外国老师说话时,显得特别地开放,急切地分享他们的个人及家庭生活的细节。

德巴特斯的另一名中国外交学院学生爱德华,在英语作业中畅谈他对抗抑郁症的过程。他说,在讲英语时,他比较不会陷入无法控制的情绪,但如果说普通话,会使他感到窒息,会变得太情绪化而无法交谈。

另一名中国学生告诉他:“当在说英语时,感觉好像不是我,而是别人。”这名学生在说普通话时,是顺从、害羞和保守,但在英语课堂上,他变成冒险、开放、豪爽,敢说他用普通话不敢说的内容。”

“英语”是面具

“英语”仿佛成为中国学生的面具,是他们说真话及听众反应的缓冲区,说英语时,他们更关注怎么表达,而不是内容,因为如果有误解,英语可以是说错话的借口。

学生们这样的坦率表现,完全不像不喜欢成为关注焦点的中国人。曾在中国教英语的作家Peter Hessler著书表示,中国人通常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才会对初认识的人卸下心防,自由交谈。不过,也只限于鸡毛蒜皮的事,严肃话题是禁区,绝不会轻易与他人分享看法。

根据德巴特斯的观察,中国学生对外籍愿意敞开胸怀、吐露不欲人知的心事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外籍老师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学校管理人员或其他中文教师的过多接触,以及只是短暂过客等,使中国学生愿意亲近外籍教师。

来源: 责任编辑:黄小渝

本文标签:, , , , ,


via 外籍教师:陆学生说英语判若两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