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星期三

富裕家庭子女出国留学新途径 中国人热追国际学校

黑利伯瑞今年的入学人数比3年前成立时翻了一番,校方正考虑在中国开设第2所校园。(官方网站)

黑利伯瑞今年的入学人数比3年前成立时翻了一番,校方正考虑在中国开设第2所校园。(官方网站)

中国人的热早已不再如多年前那样以追求生活富裕为目标。恰恰相反,中国的有钱人反而更热衷于让子女有机会出国,甚至不惜一掷千金。留学低龄化就是这种 现象的直接反映,而国际学校则成为另一部分人的选择。这固然体现出作为家长望子女成龙凤的关爱,又何尝不是这些人把追求自由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身上,同 时证实中共教育体制的失败。

背水一战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在国际学校读书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随着家长想为孩子寻找一条不同的留学途径,这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让来自海外的国际学校不断得到发展。

来自全世界的顶尖预备学校纷纷试图在中国开设校园,它们通常收取比本国校园更高的费用,以满足那些希望去西方留学学生的需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天津开设分校的澳大利亚墨尔本私立名校黑利伯瑞。尽管学费高达每年2.8万美元,但申请人仍源源不断。

在中国上国际学校有一定风险,因为这类学校的毕业后只能以社会考生身份而非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中国高考,所参加的海外高中考试成绩、高中生学籍和学历证书也不被中共教育行政部门承认,唯一的出路几乎只能到海外留学。

但进入国际学校也给一个机会摆脱中共主导的思想灌输和僵化的教育模式,接触到更丰富的受教育经历,开阔视野,培养学习能力和沟通技巧,强调批判性思考而非死记硬背。

监控全世界学校趋势的国际学校咨询集团认为,中国人对诸如黑利伯瑞这样用英文教学的国际学校的需求将“永不满足”。根据统计,目前有逾15万中国学生入读国际学校。而试图让子女进入这些学校就读的父母还将继续增加。

更多选择

中共体制下的高中竞争激烈,常因过度注重应试教育而遭抨击,政治思想教育更被外界普遍视为洗脑和压制人性。学生从儿童时代起就要为应付考试而长时间接受填鸭式灌输,还往往要找收费高昂的家教进行辅导。高中毕业时,他们要参加压力巨大的高考。

过去10年,中共教育部门在前党魁江泽民的情妇陈至立执掌下推行教育产业化,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出现很多劣质学院和低含金量的文凭,也让海外教育变得更有吸引力。越来越多自己利用中共体制漏洞获利的人也希望子女在正常的人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国际学校曾只局限于对在中国的外籍学生开放,但过去20年已被允许与本地公司合资,并招收中国学生。虽然中共政府寻求收紧对教科书意识形态的控制以限制西方的影响力,但国际学校仍向中国中产阶层提供了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选择。

受限于中共教育要求,这些学校不能将海外教育体系直接引入中国,而要根据各地的教学大纲改编教材。英国惠灵顿中国教学总监何迈德博士说:“跟中国的教育工作 者一起编制教材很有挑战性,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把惠灵顿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中国的教材中。我们的初中生可能还要上政治课……但我们可能在教给他马克思的同时也 让他们学学黑格尔。”

这种开放已将世界上一些最大的品牌带入中国,例如英国学校德威在上海、苏州和珠海都开设校园,赫特伍德豪斯也在宁波合资运营。必益教育董事总经理威廉.万博根预测,未来几年还会有更多国际学校将进入中国。

小贴士:何为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指拥有相当比例的国外学生、所实施学制和当地通行学制不同、提供中等或以下程度教育的学校。学校图书馆国际协会2009年在意大利召开国际会议时描述了国际学校的8点特征:

1、学生教育具可转移性;

2、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流动性高于本地学校;

3、学生结构具多国和多语种特征;

4、采用国际化课程;

5、得到国际教育相关机构认证;

6、教师结构具多国性及变化性;

7、招生上对学生具非选择性;

8、授课语言一般为英语或双语。

家长:我为什么送孩子去国际学校?

化名苏菲的家长谈了送孩子上国际学校的心路历程。

苏菲提到,人大附中和北大附中校长都说:“我们这里的孩子都绝顶聪明。”这句话使她决定把孩子送进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她认为那是极为陈旧的教育观念,“孩子的智商能有多大差别?学校应该注意的不是孩子的个性与差异性吗?”现在她的孩子已考上美国名牌大学,“我觉得自己的决定没有错”。

在苏菲看来,中共的教育体制就像过独木桥,只有一种选择,“苦读十几年,一直是‘好学生’,结果毕业后发现这个社会并不只为好学生而留……一接触实践可能就完了”。而国际学校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性。

苏菲说:“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记忆式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这已经非常落伍。这种以知识集成为教学方式的教育不能适应现代时代的发展,因为这些知识在谷歌和百度这样的网站上搜索一下就能获取。

“而 一些国际学校沿袭西方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发展,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许多人对国际学校的教育有误解,其实它的强度也很大。它让孩子有时 间多读些课外书籍,在初、高中阶段参与社会活动……这样他们可以较早地了解社会,并富有爱心。他们还可以自己组织很多活动。

“这些方面也许要花费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时间……但对孩子来说,他们从中得到的对社会、企业、人性的了解,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另外,音乐和体育等副科在中国的应试教育里可有可无,但在国际学校则是专业课程,让孩子在知识之外有更多发展,并陶冶性情,终身受益。

苏菲说:“在课程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国际学校启发孩子的思考能力,让他们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孩子们一起做各种项目,不是接受考试,而是考核;并不以单一的成绩作为标准,而是综合考量。即使考试,也有很大一部分以实务成绩为主。

“在公立学校,一个不喜欢的孩子可能上不了大学;但在国际学校,他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我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就可以了,不一定人人都要学那么深,都成为数学专家。”

苏菲表示,职业规划是职业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引导孩子早日在这方面有所思考。她也提到国际学校存在的问题,如教师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而且收费比较昂贵,“但它提供了一种体制外的选择……向传统教育体制提出挑战”。◇

来源: 责任编辑:朱涵儒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via 富裕家庭子女出国留学新途径 中国人热追国际学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