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抗战图片或影像的朋友,会发现日本军的军帽后面有两片“垂布”,类似我们平时看到的小孩“屁帘儿”。这是做什么的呢?
最近抗战剧密集播放,许多朋友问及此事。其实,关于“垂布”,已有多种说法。所以我们集中了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这两片布片,正规的名字叫“军帽垂布”,有时也简称“帽垂”。对这种东西的用途有几种说法:
一是说这做制式源于法国军队。主要用途是为了遮阳和防止蚊虫等叮咬。据说,这种军帽最先是法国在北非军团中使用的。因北非地处沙漠地带,为了防止兵士被阳光暴晒而灼伤皮肤,而在后颈处加了布片,这布片同时还可以防止虫、蚊的叮咬。
近代日军组建于明治时期,最早效仿的即是法国军队的服装样式。因此,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二是说为了防止战场上的炮震。为了防止步炮兵或专业炮兵战斗时耳朵被炮火发射的声响震聋,同时也为了减弱对方炮声。这种说法似很牵强。
三是说源自日军传统做法。日本古代士兵出征时有戴“阵笠”的习惯。“陈笠”,即士兵作战时戴的斗笠,后有布帘。这种说法认为,这即是日本帽垂的渊源。
四是说源自天皇的护祐。据有关资料,日军最早配发“帽垂”是在明治三十二年(公元1899年)。当年7月7日天皇颁布勅令,向占领台湾的日军配发“军帽垂布”,用于遮阳防暑降温。
后来,这布条被视为“护身符”,更被宣传为天皇对每个士兵的恩赐:两块布分别是“八宏一宇”和“四海一体”。这是日军宣扬“大东亚战争”正当性的用语,意为“天下一家”。这种说法作为鼓舞士气倒还说得过去,如作为渊源,似乎演义的成分过多。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日军的部队最初是戴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也解决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来源:网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via 揭密 日军帽子上两片布是干啥用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