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21 15:39:18
作者: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概述:中国经济逻辑(下)
生于0715
经济,源于人,结果也作用于人。随着空气污染、水污染日益严重,而且有毒有害食品已经覆盖人们的餐桌时,人们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命威胁。按道理,当人们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做反抗。但是,中国人似乎只有微弱的抱怨,而大部分人都在视而不见。人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被动地接受着各种现实,而且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环境。当整个社会失去智慧——也就是无法解决、任由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的个体开动脑筋,寻求个人智慧——也就是人们都在想法自保,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希望解决问题。当人们越求自保的时候,结果也越像一盘散沙。当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实际上都无法自保。随着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逐渐躲无可躲、逃无可逃。人们的行为模式反映中国社会系统的模式特点,而社会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基础,进而决定经济系统的模式和发展方向。
其中,2008年之后中国乳业的变化模式,反映出整个社会系统的特点。(我在“2010年中国经济分析”中,对中国乳业产业进行了专门的经济机理分析,并且总结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乳业特点。这个分析解释了整个中国乳业的方向,也能帮助人们继续了解今天(2013年底)的中国乳业和其它食品行业的运行特点和状况,减少个人对有毒有害食品的摄入。)2008年,新西兰副总理以外交照会的方式通知中国政府,三鹿公司(由新西兰恒天然集团部分控股)生产的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已经造成多起儿童死亡。中国政府在国外势力干涉的情况下,被迫宣布三聚氰胺事件,并且对此调查。至此,已经被压制了一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中毒事件曝光,而且几乎所有知名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中都被曝光查出三聚氰胺。根据相关报道,此次事件的直接后果是多名儿童死亡,近30万儿童在医院接受治疗,估计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儿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个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无数人开始痛批中国乳业行业。三鹿奶粉倒闭,中国乳品企业的整体销售急剧下降。在销售压力下,乳品企业开始大规模降价促销。在降价促销后,大量民众开始蜂拥购买,趁机捡便宜货。另外,在三鹿奶粉倒闭后,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所有三鹿的剩余资金都做了相关内部人员的遣散费用,而对受害儿童没有一分钱赔偿。另外,三元牛奶收购三鹿,等于三鹿重新包装上市。至此,三聚氰胺事件告一段落,轩然大波似乎很快变得无声无息。从2009-2013年之间,有毒牛奶和奶粉的事件越来越频繁,但是因为报道及时被压制,再也没有引起重大社会反响。另外,民众对于每一次有毒奶粉事件的反映,从开始的愤慨到担心、再到麻木,进而习惯成自然。大多数人在买牛奶和买奶粉的时候,已经不再考虑有毒没毒。而一部人为了孩子的健康,高价从国外代购进口奶粉。而国家则出台多项措施,对进口代购奶粉进行课税、甚至没收,进一步提高民众个人进口奶粉的成本。
任何一个重大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能够反映出整个国家社会系统的特点。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与民众的关系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形成了根本的“异位”关系。最初,三鹿奶粉事件爆发的时候,人们强烈要求国家进行处理。国家对民众进行处理的承诺,而且开始查出三鹿奶粉,并且批评其他制毒贩毒的奶粉企业。在这个时候,民众处于主动地位,而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个时候,民众不是乘胜追击,而是开始成箱成箱购买打折牛奶,也就是抢夺战利品。当然,这个战利品是靠成本上千万孩子受害而得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国家还是乳业企业都放心了,不就是点钱的事情吗?从牛奶里掺水变成水里掺牛奶,包装还是那个包装,增加打折力度,让民众继续得到战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有毒牛奶和奶粉不仅没有被处理,而且成为公开的常态。在这个时候,民众因为打折而变得麻木,也就是失去主动性。国家和乳业企业重新站稳脚跟,并且逐步采取主动进攻姿态。在对个人的层面,国家开始强调税收流失,控制外国奶粉流入中国,提高人们直接购买进口奶粉的成本,逼迫绝大多数人买不起进口奶粉,而只能买国产奶粉。在对企业层面,加大对外国品牌奶粉的打击力度,迫使外国品牌奶粉不能自行进口和封装,只能由中国奶粉企业购买进口奶粉进行封装,中国奶粉企业赚取利润丰厚的封装和销售业务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2013年媒体又大肆宣传恒天然集团奶粉有毒,影响中国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事件。恒天然集团进行道歉后,将所有奶粉进行召回。不过,恒天然将召回的所有批次奶粉样品送到美国实验室进行检验,结果所有批次产品均合格。而这个结果反映出,中国奶粉封装企业掺入中国国产奶粉,而冒充纯进口奶粉,以获取更优厚的利润。但是,中国媒体却不报道恒天然奶粉全部合格的消息,人们也装作自己不知道这么回事。于是,中国乳业重新依靠进口奶粉的招牌继续获取丰厚的利润,给国家创造销售收入和税收。而且,本土企业也持续涨价,因为所有的危机都不存在了,可以继续大把赚钱了。在民众消费者中,除了很少的人有机会给孩子购买真正国外进口的奶粉后,大多数也“心安理得”地花高价购买“进口奶粉”。人们也知道,自己主要是求个心安。到了这个时候,国家和企业又占据了主动,而民众又花更多的钱处在被动之中。
从乳业的社会机制互动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特点。如果民众能够齐心协力,通过三聚氰胺事件的主动机会,共同抵制中国乳业企业,让当时通过制毒贩毒而生存的乳业企业都倒闭,中国的乳业就能够得到重组,乳业产业就会是另外一个模式。但是,大量中国民众却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认为乳业出了事情后,不会很快重新制毒贩毒,因此民众蜂拥购买打折牛奶。当时,少数一些人坚决抵制乳业企业,希望通过自己的抵制而让这些企业都倒闭。但是,他们看到人们蜂拥购买打折牛奶,因此在网上哀叹,而且非常痛恨这些贪小便宜买打折牛奶的人们。当然,这种痛恨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买打折牛奶的人们,让制毒贩赌的乳业都度过了难关,生存了下来,继续进行挂着牛奶招牌进行制毒贩毒的活动。因为这些乳业企业都是靠制毒贩毒起家,想让他们改行做基本健康的牛奶,他们进行的大量设备投资、建立的大量关系网、各种广告投入、缴纳的各种税收等等费用,怎么能够收回?既然人们让这些制毒贩毒的企业活下来,也就是让这些企业赚钱,这些企业就会从利润中拿出钱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实现更大的垄断范围,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有了更高的利润,就能够开办更多制毒贩赌的企业,实现更大的发展,进一步获得高利润。而不论中国的tg体制建立,体制着手建立的经济系统,都是这样模式的结果。从经济运行层面,不论是依靠中央体制的垄断央企、还是依靠地方体制的烟草、房地产和汽车等企业、还是与当地势力相结合的制毒贩毒的乳业等食品企业和高污染的血汗工厂,都是以这种方式运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占领大多数中高端消费市场份额——尤其是高端公务市场的份额。因为,中国体制的中上层都知道,外国产品要钱,中国产品要命。中国体制有的是钱,而体制内的人都惜命,因此基本都购买外资品牌产品,或者直接购买进口产品。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同样道理。在20世纪末,朱镕基制定房地产立国政策时,取消福利分房、推动商品房,同时修改《银行法》,支持人们贷款买房。但是,由于当时的房价相对于人们的收入已经很高,而且当时香港和广东的房价暴跌,也导致人们并不认同房价上涨。银行本身不愿意进行房贷业务,而有资格贷款的人也很少贷款买房,因此朱镕基在当时的政策基本失败。不过,后来在上海等局部地区,政府官员给房地产投资商打包票,保证房地产必然上涨,开始吸引人们进入房地产市场。以温州炒房团为代表的早期民众开始进入商品房市场,房价从此开始逐渐启动,并且一路上升。随着房价上升,一些人认为房价不应该继续上涨,因此号召人们都不买房,等着房价下跌,也就是抵制房价上涨。但是,这些人就像抵制中国牛奶企业的人一样,只能眼看着其他民众蜂拥买房,然后哀叹人们就像一盘散沙。由于房子是大宗买卖,房价的波动影响到人们的主要经济状况。早期的一盘散沙看到房价持续上涨,即使做房奴也觉得自己有了盼头;而早期坚定者则随着房价上涨,眼看着自己即将买房价格逐步升高,也越来越懊悔、沮丧、痛苦、痛恨。由于这些人自己也希望买房,在房价节节上涨的情况下,纷纷叛变自己过去的决定,也加入一盘散沙的行列。随着房价上涨,相信房价下跌的人越来越少,民众也掀起一轮轮的买房热潮。而且,房价升到不可思议的天价是,几乎没有人会相信房价会下跌了。这时候,问人们为什么房价不会下跌,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国家不会让房价下跌。或者说,人们相信国家的力量强大,而根据过去的经验,发现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也就越来越相信国家的力量,也就是相信国家力量掌控的房价。
从具体的经济机制上,房地产行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受到民众的支持。由于制毒贩毒的乳业名声太差,因此国家不能完全支持乳业,只能一方面摆出“公正”的姿态,给民众以解决问题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间接支持乳业企业,并从乳业企业的丰厚利润中获得份额。而房地产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之后,终于在朱镕基制定一系列政策的10年后,真正成为整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实现了朱镕基开始树立的“房地产立国”的思路。从经济机理上,房地产从两方面支持中国的整个经济模式:一是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房地产和相关配套收入,尤其在08年“经济刺激”之后,由于实体加工企业和商业一波波垮掉,因此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急剧增加;二是在国家层面,房地产涉及到铁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铁公基)等房地产的配套产业,汽车、家具、电子、餐饮等附属产业,以及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建材等上游产业,并且直接决定石油、电力等央企的收入。因此,国家一方面通过各种房贷、理财、高利贷、股市和债券等各种金融手段,支持房价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另一方面持续通过社会舆论引导社会民众,支持买房热潮。在具体的手段上,社会上层操控房价,并且形成社会舆论的房价上涨预期;同时,社会中下层积极参与配合,在上涨预期的刺激下拼命买房。所谓拼命买房的意思是,人们就是搜光家底、背负重债也要买房。这种上层操控和中下层配合的模式,就形成社会系统在支柱产业上的主要表现。
当民众都在积极支持国家的时候,也就是积极支持国家制定的经济模式。在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房地产立国的经济得到充分的扩张。当然,既然国家主要考虑房地产,让主要经济单元为经济服务,因此其它的问题就基本可以忽略。当国家支持铁公基和地产建设、尽量消化产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经济对于资源的消耗持续增加。例如,日本钢铁业的每吨钢生产的清洁淡水的耗水量大致在4吨多,剩下超过90%都是循环使用水。而中国每吨钢生产的耗水量则超过30吨水,大量钢铁废水直接进行排污,或者用于农田粮食和蔬菜灌溉。中日钢铁企业耗水的差异根本在于,经济运转的根本目标不同。日本树立的是在节能、节水和环保基础上的经济发展:首要前提是节约和环保,也就是持续进行节约的创新;其次才进行相应的工业发展,也就是经济增长。中国则强调以“房地产立国”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因此盖房子是主要导向。在这样的导向下,钢铁作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就必须持续保持低成本,以保持世界范围内的低价,并且为房地产和其它行业提供低价钢铁。由于节能、降低水消耗、降低污染等措施的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过高,因此保持低成本的主要方式就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和高耗水还能给相关部门创造更多的收入,也就是创造更多的GDP。当然,高污染也具有同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人们的体质下降,得疾病-尤其是得恶性疾病的人数显着增加,到医院花高昂代价治病的人也显着增加,给医疗产业和国家创造了大量的高利润收入。当民众普遍认为房价会持续上涨,并且通过踊跃买房继续支持房价上涨的时候,也就是支持国家政策,并且鼓励房地产商和相关建设单位开工更多的建筑工地,对钢铁形成更大规模的需求。而钢铁业为了满足大量的钢铁需求,而且每个钢厂为了自身的市场份额,都在扩大产能、加紧生产,也就是大规模消耗能源、消耗水源、污染环境。
房地产与相关行业的加速扩张,加剧中国经济对于农业和自然环境的纵深式毁灭打击和消耗。在房地产的上游行业,钢铁、水泥和其它建材的生产持续增长。 2012年,钢铁生产超过7亿吨,而水泥的生产则达到将近22亿吨。仅仅钢铁和水泥两项,每年就消耗巨量的能源、相关矿产资源和水等自然资源,并且形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且,大量建材和家具的生产,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而获得木材作为原料。而除了钢铁、水泥、木材(森林)、水的天量消耗之外,中国经济还消耗巨量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另外还在消耗大量其它的矿产资源。同时,房地产、铁公基、工业区等项目都在大量圈地进行建设,而这些土地基本来源于相对优质的农田。当森林基本被砍伐一空、地表水源被大量消耗(华北地区几乎消失)、地下水被大量抽取、农田被大量侵占之后,最为显着的特点就是空气污染的持续严重恶化。因为土壤已经没有水进行控制约束,因此大量漂浮在空中,形成PM10以上颗粒较大的灰尘。这些灰尘经过汽车发动机和其它机器的“加工”,变成悬浮在空中的PM2.5或者以下的灰尘。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和铁公基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森林、水和土地的毁灭性破坏持续加速,因此污染也以“加速度”的方式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民众普遍支持中国经济,也就支持中国经济带来的污染,因此民众普遍认为污染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当经济发展起来以后自然就会好起来。所以,民众普遍对污染不当回事,即使污染再严重,民众仍然更关心房价,而不是关心污染。例如,北京PM2.5的灰霾日益严重,人们也对灰霾忧心忡忡,但是人们为了能够在北京赚更多的钱、而且在北京买房,因为北京赚钱的机会更多。所以,人们在“适当”地抱怨灰霾之后,继续积极赚钱和买房。这种情况就像人们叫喊着三聚氰胺之后,蜂拥购买乳业企业提供的打折牛奶一样。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们往往认为中国人不会反抗,因此即使人们因为化学污染而患恶性疾病-也就是化学死亡,也不会经历饥荒和战争形势的大物理。
但实际上,当人们只看到社会的时候,往往真正忽略了自然环境自身的硬件约束。人类思维的三个显着特征是:空间狭窄、时间短暂、事物表面。这三个特点在中国人身上,能够明显表现出来。有的人说,房价不会跌,因为国家不会让房价跌;有的人说,中国经济不会崩,因为国家不会让崩;有的人还说,中国即使出现大化学,也不会大物理,因为中国没有人准备反抗。而这些思维和态度,都反映出人们的上述特点。而如果真正将空间扩大、时间放长、并且进行内在机理分析,就会发现大物理并不是由人所决定,而是由更为广阔的自然环境所决定。中国经济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机器,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进行巨大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吞吐,才能够维持其运转。而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表现,只是经济机器运转的结果,也就是吐的过程,也就是化学部分。而更重要的是,机器的运转还需要吞,也就是需要获得天量的石油、煤炭、森林、清洁水、铁矿石、各种机器设备、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等等各种相关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供应。除了这些具体物资之外,还需要大规模占据农田。在过去中国经济的“竭泽而渔”的消耗过程中,中国的石油资源已经接近枯竭,或者开采的成本过高,导致石油进口迅猛增加,赶超美国的能源进口量;森林已经基本被采伐一空,而中国在过去数年已经将采伐的范围扩展到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除了华北和西北出现大面积的无地表水地区之外,中国绝大多数水体都已经被污染,地下水普遍被过度抽取;铁矿石和其它各类矿产也大规模进口,以满足越来越巨大的国内供需缺口;各种关键零部件和高技术产成品的进口量也越来越大,进口货值越来越高。其中,任何一个部分供应减少或者中断,都直接会导致整个机器的停摆。
更重要的是,农田大规模被征用,以加速度的方式变为其它用地。而这样的结果是,中国农产品进口量急剧增加,从08年的很小比例达到2012/2013年已经超过8000万吨,超过中国粮食产量的15%。更重要的是,这些进口中的主要部分是热量值高的大豆、植物油和肉类。如果按照热量值计算,这些农产品进口对于中国的食品热量补充应该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另外,各种有毒有害食品充斥人们的餐桌,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粮食供应的增加,明显弥补了另外一部分的热量供应。有毒有害食品是食品行业的大量从业人员能够在低成本/低价格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食品而做出的“理智选择”。在大量从业人员的共同行动下,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额外热量供应。如果将两项加总就可以看到,进口和有毒有害食品占中国粮食供应的比例,已经达到了极为客观的份额,这也是中国在过去两年尚未发生“粮荒”的原因。问题在于,2012/2013年并不是结束,而只是加速度破坏的过程。由于农田流失加速,再加上空气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抽空和水污染,同时中国的粮价被严重人为压低,也意味着中国农产品生产将继续萎缩,也就需要更大规模的进口农产品和有毒有害食品供应。但是,中国在过去几年的农产品进口,已经导致世界粮食市场的库存大幅减少,尤其是高热量值农产品的供给潜力已经基本丧失。将来中国的粮食进口,必须增加小麦、玉米等低热量值产品的进口,也意味着进口规模将以“倍速”的方式增加。因此,即使在未来,别说中国没钱购买农产品,即使有钱购买农产品,也将会把世界粮食的价格推到前所未有的高位。
因此,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虽然人们认为,由经济机器吐出的污染物导致的中长期(5年以上)化学式死亡,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宿命,让人们经历恶性疾病的痛苦折磨后死亡;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全面的毁灭性的破坏,无法为中国的经济机器提供相应的原料,因此中国必须花费越来越巨额的外汇购买原材料和产成品。而且,由于农田急剧减少、农民丧失种粮积极性的原因,中国粮食进口量还会加速增加,导致国家市场都无法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而考虑到原材料、高技术零部件和产成品、以及粮食进口等因素,中国已经维持不了五年的运转,甚至可能维持不了三年的运转,开始发生中国大物理。其中,外汇和世界粮食市场的供应能力,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前提,也将成为中国大物理的关键部分。
《中国大物理》将通过系统地分析和推演,结合中国历史和世界状况,对中国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资源和环境系统进行分析,探讨大物理的生成机制以及将来的发生状况。
2013年11月9日
(待续)
via 中国大物理(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