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1日星期三

蔡奇疑遭影射 媒体:明朝太监也搞清退“低端人口”

来源: 希望之声电台

(网络图片

去年底北京爆发清除“低端人口”争议,主政北京的蔡奇成为舆论焦点。有媒体近日刊发文章,指明朝著名的太监刘瑾也曾发动了一次“游食”运动,闹得沸反盈天,差点激起民变。文章疑似影射蔡奇。

上海媒体《澎湃新闻》发表专栏文章“游食在明代京城”。作者是专研明清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徐美洁。

文章介绍说,早在明清时期已出现外地因北京物价稳定而涌入的现象。明朝著名宦官刘瑾当时也曾因下令驱逐流动人口,在史书上被记上重重的一笔。

文章称,明清时期北京的外来流动人口多为破产农民、手工艺人、服务业者之类的人。这些人被称为“游食者”、“游食人”,多半游走于社会边缘、被人看不起,且面临着时时被驱赶的命运。

文章还说,游食者选择往北京城流动,以便谋生。是因为北京在明清时期已是中国首都,生活机能便捷,且受政策控制,物价稳定。据明朝崇祯年间的“度支奏议”显示,明代京城的粮价,至少50、60年来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文章认为,古代遇到运河淤积、地方灾荒,粮价必受影响,而京城平抑的粮价,显然仰赖政府补贴。这种情况在粮食丰足时,不会有问题;但遇上粮食歉收,资源不够时,外来人口便会成为驱逐的对象。

文章引述清代“四库全书”史部-“弇山堂别集”记载,明朝太监刘瑾在正德3年曾发动一次驱逐“游食”运动,却差点激起民变。

据指,当时已有东、西厂,由锦衣卫谷大用管理,刘瑾为了分权,又另设内厂,监视城中官员外,还管上了流动人口。

“弇山堂别集”记载,刘瑾下令:“市井游食无业之人,如酒保、磨工、鬻水者,皆逐之四出。千余人集于城外东郊,持白挺劫人,声言自分必死,欲甘心刺瑾。瑾惧,乃复之。”

这则记载显示,刘瑾的京城整治运动以失败告终。

文章还指出,查找各种文献,也没说刘瑾为什么要这么干。酒保、磨工、卖水的,虽说是“游食”,但一不啸聚,二不偷抢,还能自谋生路,在城市的服务业、小作坊中从事底层工作。正德三年也没有出现大的饥荒,京城内并无大量饥民涌入。因此在史料、笔记中,都说刘瑾这是“矫旨”(意即假传圣旨)办事。

《新唐人》今日(2月21日)分析认为,《澎湃新闻》这篇专栏文章所指,有借古讽今之意。

此前,北京市委蔡奇因为清理“低端人口”等多项恶政,也遭遇海内外舆论围剿。去年11月18日北京市大兴区发生一场大火之后,北京接连实施三大治理动作,包括清理“低端人口”、拆除沿街违建和广告牌,以及煤改气,闹得四起。其中清理“低端人口”手法粗暴,曾引发民众上街抗议和各界批评。蔡奇成为批评的焦点。而彼时批判驱逐“低端人口”最卖力的大陆媒体,当属《澎湃新闻》。

该媒体不但大量报导有关消息,还联合香港《苹果日报》和英媒《金融时报》等,耗费巨大精力推出多幅详尽的“驱除低端”地图,当时甚至还曾出现派驻北京的《澎湃新闻》记者遭保安喷辣椒水驱逐事件。

北京市强力驱赶“低端人口”引发争议后,民怨沸腾之下,市委书记蔡奇曾多次修补官民紧张关系,有关清理行动暂时降温收场。

不过,中央社2月4日引述陆媒报导,蔡奇在3日调研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腾笼换鸟”工作并召开现场推进会时,再称要进一步拆除违法建设,创建无违建区、无违建街道(乡镇);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医院整体搬迁。

《看中国》时政专栏文章〈高僧预言亡共者羊年生人来了?〉分析说,近年来中共败象频现,天灾人祸不止,政权危机久矣,只不过在中共十九大之后,一系列人祸事件集中在首都北京,变得更为明显和敏感,预示性亦更强烈。

文章认为,如果中共政权倒台需要一个触点,北京是最大可能实现之地;激发民怨的掌管北京市实权者,亦成为最大可能之人。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a 蔡奇疑遭影射 媒体:明朝太监也搞清退“低端人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