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下,我亏了三万多。”岳父在鱼塘边和我视频。
我岳父住在洞庭湖中心一个大岛上,世代渔民。他以前管理过一个蛮大的渔场,如今年纪虽然大了,仍不甘寂寞,继续在几个鱼塘折腾。
最近,鱼饲料价格每吨增加了150元,而他的用量是200吨。涨价的原因很多,比如,环保检查以及春季检修让部分油厂停机或者开小线生产,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豆粕涨价。“养鱼啊,天天都得看国际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不然没饭吃。”岳父说。
最近,美国特朗普(川普)发起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计划,中国政府立即针锋相对,一个500亿美元,另一个也500亿美元,然后一个又说要1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加征关税商品名单中,包括了美国大豆。
鱼饲料最主要的原料,是来自大豆的豆粕。大豆的功用有二:第一,压榨产生食用豆油,也就是我们家家户户厨房在用的那些;第二,生产豆粕,主要用作饲料,还可以用于糕点,健康食品、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豆粕的高蛋白质让它成为其它蛋白源比较的基准品,成为所有养殖用饲料的基础原料。除了牛饲料、猪饲料,豆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岳父所在的水产业中,豆粕中的多种氨基酸能够充分满足鱼类的特殊需要。
所以,粗略一看,150*200=30000。三万块大洋就这样没了。那么,能不能提高鱼价呢?这样不就转移了成本?“不行的。卖鱼是充分竞争,随行就市,鱼还是那么多鱼,竞争还是一样。”换言之,鱼价与市场供需总量变动有关,与豆粕无关或者关系比较远。鱼养到了一定重量,就要起塘,不然继续投喂效益很低。早点和晚点卖,都需要慎重考虑。
理论上说,如果原料成本大幅提高,导致渔民破产或者减少养殖量,那么,下一个养殖周期,鱼的供应量减少,鱼价可能提高,但,那是以大量渔民的损失为前提的。另一方面,也从理论上说,如果美国方面将中国生产的鱼列入增加关税名单,则中国产的鱼将没有价格优势,中国渔民失去美国订单后将倒过来参与国内竞争,国内供应量增加,进而促使鱼价反而下跌。那就不是亏一点两点了。渔民失业也在这里产生。举个例子:中国是美国进口罗非鱼第一大国,2017年美国进口中国冷冻罗非鱼切片108680吨,进口额3.83亿美元。
其实,现在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并没有真正开打。美国方面,只是列出一个时间表,而中国政府方面的清单,也是等待时机中。但是,考虑到双方政府的强硬态度,市场快速做出反应:
美国方面:3月3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本年大豆种植报告,预计新作大豆种植面积8898.2万英亩,低于去年的实际面积9014.2万英亩,也低于预期的9105.6万英亩。这是因为豆农担心中美贸易战后中国不买美国大豆。
中国方面:4月1日,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随即,4月2日,全国豆粕涨破3410元/吨,北方九三工厂率先领涨70元/吨,沿海地区主流涨幅50-80元/吨不等,河南个别地区最高涨幅高达100元左右。
那么,既然是和美国打,我们能不能从其他国家进口或者使用国产大豆替代美国大豆呢?我搜集了一下资料,答案是:不可能。
说几个数字:
第一、国产大豆撑不住国人需求:2017/18年度中国大豆消费量为1.1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2%,但是中国大豆的产量却只有1420万吨,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量的13%,剩下的87%全部依赖进口。
第二、其他国家大豆取代不了美国大豆:据美国农业部3月供需报告显示,2017/18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预估为9700万吨,巴西2017/18年度大豆出口量预估为7050万吨,阿根廷2017/18年度大豆出口量预估为680万吨,二者加起来的出口量为7130万吨,即使二者全部出口到中国依然不够用,况且南美大豆并不会全部出口到中国。而且,谁能挡住巴西人不涨价呢?
好吧,那么,能不能用其他原料替代大豆呢?我了解了一下,答案也是:不可能。
前面说了,豆粕是蛋白质的一个基准品,无可匹敌,天下粮仓数据显示,2017/18年度国内豆粕产量为7598万吨,年度消费量为7400万吨,而排在第二的菜粕年产量只有480万吨,因此也没有其他粕类能够补上豆粕的消费量。这还没说大豆的主要功用:榨取食用油。
所以,中国吃瓜群众,真离不开美国大豆。否则,将付出不小的代价,比如,我岳父已经先损失了3万块。
因为豆粕也是猪饲料的主要原料,所以,养猪的同学们也将面临同样的困境。当然,双汇这样的大厂,面对的困难要多一些。双汇近两年利润明显好于同业,主要是因成本低。火腿、香肠这些竞争激烈的高附加值产品,谁的成本低谁就赚钱。以往,双汇用美国猪肉原料,大量低价优质肉类原材料来自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和中国猪肉成本差30-50%,而一旦加收25%关税,就把原有成本优势大幅度压缩了。
或者这么说吧,吃瓜群众们在超市买的火腿肠,恐怕在贸易战后要涨价了。朋友们,你们开心吗?
(来源:互联网)
via 中美贸易战 岳父立即亏了三万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