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博讯收到的信息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届本科生集体退学,原因是不满意识形态课程灌输。以下是相关信息:
十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来源:经济学家圈网友投稿
尊敬的社科院及社科大相关领导:
我们是社科大2017级部分家长,现就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向诸位领导请教:
经济学家圈
https://mp.weixin.qq.com/s/85Teno53LPUlJF6r2eOx5w 2018/7/25
一问社科大:社科大究竟是“以社科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青院本
科教学资源”还是“以中青院为基础,整合社科院研究生院”?
在社科大简介和章程中,对社科大的描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
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但目前实际上是中青院整合了社科院研究生院。社
科大能否公布,目前编制正式属于社科大的人员中(包括行政和教学),
原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中青院人员各自的构成情况?希望以数据来说明问
题,如果事实与宣传不符,那么这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二问社科院:社科大与社科院研究生院究竟是什么关系?
既然社科大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组建,正常的理解
应该是,社科院研究生院不仅已经隶属于社科大,而且构成它的主体结
构,但实际上社科大与研究生院同属于社科院,二者是同级关系,而不是
隶属关系。其后果,就是社科大无法共享研究生院研学平台和教学资源。
这种关系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什么时候能改变这种关系,真正在研究
生院的基础上重建社科大?
三问社科院:社科大的办学战略定位是否已经改变?
社科大各种宣传,包括官网“校长寄语”中明确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
接受中央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重托,开辟
新的人才培养高地,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但张树辉副校长不止一次
在一些公开场合表示:“对社科大期望不要太高”““要回归理性”“不要将社
科大与国科大比较”,这是否说明社科院已经不再“接受中央创建具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一流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重托”?是否说明社科大已经放
弃“建设一流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办学战略
四问社科院:如何充分发挥社科院、研究生院、原中青院优势办好社
科大?
从理论上讲,社科大拥有社科院雄厚的师资力量、研究生院独具的研
学平台、原中青院成熟的本科教育经验,办好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应
该不是难事。但从一年的实践来看,这些优势并没有充分融合和体现,社
科院大咖鲜有参与本科教学,研究生院独立存在,原中青院人员认同感不
强,给人的感觉还是一盘散沙。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使三者优势真正得以
发挥,并融合到社科大这个平台,社科院顶层有何战略规划?(这个问题
只有社科院才能解决)
五问社科院和社科大:社科大何时能真正共享社科院雄厚的学术力
量?
社科大在各种场合的宣传中都说:社科大依托的是社科院雄厚的学术
力量,而社科院“现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00
余人。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研究员646人,副研究员
707人;学科带头人38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31人;
享受政府津贴人员1600余人。”这些资源让人无比羡慕,甚至眼红,每一
个社科学子也是冲着这些让人羡慕和眼红的资源报考社科大的。然而,事
实上,社科大的学子们目前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社科院这些雄厚的资源。请
问,社科院这些学者能不能让社科大共享?何时能享受到?社科大某些领
导说,社科大调不动社科院的学者,这是不是真的?如是,那么谁能调
动?宣传中所说的依托社科院师资如何落实?更多的人则说,学者不同于
教师,欺负大家不知道国科大?而且如果真是这样,社科院还办什么社科
大,这不是自己打脸吗?!
六问社科大:何时能真正落实社科大承诺的“办学特色”?
经济学家圈 Page 3 of 6
https://mp.weixin.qq.com/s/85Teno53LPUlJF6r2eOx5w 2018/7/25
社科大对外宣传中列举了“师徒制”的指导模式、“本-硕-博”一体化培
养、国际化的教育视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奖
助学金助力等六大特色,但通过学生一年的亲身体验来看,六大特色并没
有真正体现,或者说没有完全体现。社科大能否给出落实六大特色的具体
措施和时间表,让在校、即将进校、关注社科大的学子和家长有骄傲的资
本?
七问社科大:是否意识到了2017级本科生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
带着对社科大“建设一流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美好向往,2017级390
名优秀学子踏入了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大学殿堂。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
的打击,“黄埔一期”身份的得不到认同、社科院雄厚师资得不到共享、个
别校领导的打压和嘲讽无处不在、办学现状与心目中一流大学相距甚远等
等,让绝大部分学子失去了入校时的骄傲和自信,失望、悲观、抑郁、自
我封闭乃至绝望等问题普遍蔓延,“社科梦”濒临破碎。学生们目前的心理
状况,社科大是否真正了解?是否意识到了学生信心丧失对社科大建设一
流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危害?社科大对重树学生信心准备采取哪些措施?
(这个问题很重要)
八问社科院:是否知道社科大目前办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年来,特别是2018年上半年,社科大问题全面曝光,学生、家长通
过各种渠道进行了抗争。形式上,社科大也做出了一些回应。但总的来
说,学校与社科院一直回避真正的问题所在,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现在,作为主管部门的社科院是否真正知道问题的症结?作为第一智库,
如果对问题的把握一直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是不是算失职?如果知道问
题所在却不解决,是不作为,还是麻木不仁?!如果要解决,能不能公布
具体措施?愿不愿意以社科大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科院体制机制改
革 ?
经济学家圈 Page 4 of 6
https://mp.weixin.qq.com/s/85Teno53LPUlJF6r2eOx5w 2018/7/25
九问社科大:对2018年社科大在18个省市招生整体情况如何评价?
社科大2018年招生工作基本结束,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与2017
相比,文科基本持平略有下降,理科全面滑坡。社科大对这样的结果是满
意还是不满意?如果满意,那这样的结果与“建设一流人文社会科学大
学”相符吗?如果基本满意,那么对哪方面是满意的,对哪方面不满意,应
该如何改进?如果不满意,那么原因是什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进行何
种问责?2019年应该如何制定招生方案?有传言说,社科大不想招清北那
样的高分生,这个传言是否属实?如是真的,其理由和依据是什么?
十问张树辉副校长:究竟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角色?
作为主管学生与招生工作的副校长,向学生传递正面信息,鼓励学生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一流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建设,是其职责所在。然而,
在众多公开场合,张树辉副校长反其道而行之,公开发表一些与身份不相
符的言论,打击学生的自信、指责学生的不是、贬低学生的能力,时不时
将社科大与原中青院等同。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学生对社科大前景失去信
心,更多拜其所赐。
请问张树辉副校长:你究竟是社科大的副校长,还是中青院的副校
长?你凭什么说社科大与国科大没法比?你所说的“回归理性”是什么意
思?从哪里得到的社科大2017级本科生高考分数只高中青院20、30分的
数据?你在学生中说社科大调动不了社科院的师资,是在推卸作为社科大
领导进行资源整合的责任,还是在挑起社科院与学生、家长的矛盾,抑或
是承认以中青政为基础就不可能整合社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你是否认真反
思,社科大目前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中青政化?你自己在其中应该承担何种
责任?
以上十问,我们强烈要求社科院、社科大、张树辉副校长给以认真负
责的回答!
经济学家圈 Page 5 of 6
https://mp.weixin.qq.com/s/85Teno53LPUlJF6r2eOx5w 2018/7/25
社科大2017级184位家长
2018.07.23
社科大首届本科新生就读体验报告
2017年9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迎来了自己的首届本科生。作为经历了一年社科大生活的学生,我们显然过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在这学期的期末,我们进行了题为“社科大第一届本科生就读体验”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将附在本报告之后·附件一),其中,201位社科大本科生参与了本次调查,具有较大的程度的代表性。在问卷中,同学们对学校的总体情况、教学情况、基础设施、行政管理和未来期望的评价都偏低,其中对于师资和行政管理的负面评价尤其突出。
另外,同学们在生活中的确感到学校气氛的压抑,身边的同学都不同程度的怀有怨气和愤怒,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例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四川省入口排名第一,第一学期专业成绩全系第一的刘佳敏同学直接选择了退学复读,在和她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在拥有如此高可能性获得社科大更多资源的前提下,放弃两年青春选择退学复读的无奈。(刘佳敏同学的亲笔信将附在本报告之后·附件2)。经济学院的徐永强同学在多次进行了改变学校的努力后最终放弃并且退学(徐永强同学的退学申请书将附在本报告之后·附件3);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曾经组织集体退学来使学校认识到问题;日常生活中,身边不少同学都有较大程度的不满,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并且将其公开在社交平台上;学生也建立了不少的群和组织来一吐不快;
这些现象都不是一个初创的,拥有高质量生源的大学应该有的。并且这样的风气和氛围从大一上期开始出现,到大一下期期末已经愈演愈烈(该结论可以很明显地从社交媒体上同学们发言情况和学生意见群人数数量的增多得出来),已经从根本上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首届本科生的发展前途。
所以,出于对于学校发展前途和自身教育利益的切实考虑,我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意见收集和情况调查,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社科大第一年就读体验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从应然的层面,我们从以下几个现实情况出发来考察。
第一,直到本报告写作之时,社科大官网的学校简介写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在其“雄厚办学基础”的小标题下,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研究生院的介绍共占12段共1887字,而关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介绍只占1段共150个字,是前者的十分之一不到。然而,从社科大第一届本科生的就读实际情况看来,现实的情况更应该是“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基础,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研究生院部分资源”。
1. 在师资上,英语专业的院专业课和系专业课中,社科院的老师高达1名;财务管理专业的院专业课和系专业课中,中青的老师占比仅达100%;经济专业的院专业课和系专业课中,中青的老师占比仅达100%;而有老师说,“不按出身论英雄”,道理没问题,同学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实际上,中青的老师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度不满,但是这里为了防止被认为是过分的主观判断,所以略去这些老师的名字。并且,“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如在招生简章上那样,同学们正是因为社科院大师云集所以慕名而来,但如今,这些大师们和我们有多大的关系呢?(后附经济学院同学意见·附件4,附件5)
2. 在组织上,2018年6月,社科大的学院正式成立。然而,成立的学院几乎是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本不动地搬过来。例如,管理学院的所有负责人都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学院的所有负责人都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我们并不反对由中青的老师成立本科生院系,但是:第一,这种设立究竟是根据社科大培养制度的现实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中青的院系搬迁?例如引起同学们广泛不满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没有被划分到政法学院,而是被划分到了管理学院的公共管理系。甚至有其他学院的领导表示这是为了满足中青的学院搬迁和编制需要。第二,中青政的学院搬迁如此积极,社科院的院所结合却迟迟看不到动静,在本科同学和导师的交流中,不少的老师都反映现在的社科院老师教学行为都是其个人行为,并没有制度支撑。也有不少的老师反映愿意去社科大开课,但是联系建立却迟迟没有动静,甚至有一部分的研究员表示对此毫不知情。为何中青的院系如此积极,社科院的所却沉闷无声,在学校管理层上,负责本科生工作、教务工作、管理工作的老师也几乎“全盘中青”,同学们日常接触的也基本都是中青的老师。在这个意义上,到底谁体现了基础性地位。第三,中青的学院部分负责人水平的确不低,有能力负责我们的学院管理工作。但是正如他们自己所言,房山距离太过遥远,他们现在同时负责两边的学院管理工作,每个老师在良乡轮流值班。那么社科大的院系设立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并且许多中青负责人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无意识地存在着思维的局限性,按照中青的模式和体系来培养我们。正如他们所言“我们很有经验,我们之前是一届一届送走学生的”,他们的思维中必然存在着固化,而第一届本科生和中青政老三届又必然地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这句话虽然被许多中青人士反驳,但是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许多方面都被验证)。所以,如何转变学院管理人员的思维,就像马克思所言,改变其“用头立地”的情况?
3. 在学生组织上,社科大的学生组织有相当一部分是继承了中青政的学生组织,例如:学生会。关于学生会的组建问题在大一上期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甚至学生还进行了集会反对原封不动地继承中青政的学生会。但是,最终结果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毫无变化的方式进行了学生会的纳新。并且,在这次纳新中,在集会上有过不利于中青学生会利益的发言,或者在招新过程中表现出对两者关系模糊态度的同学都被加入了“黑名单”(有参与招新的学生会人员可证),所以大一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公认的十分优秀的同学被学生会淘汰。在学生会成立后,其活动开展许多时候过分地不恰当进行。例如在社科大与国科大的互访中,国科大访问的是中青政校区而非良乡校区;在权益部的工作中,社科大鲜有学生权益问题得到解决,甚至有权益部的同学表示“这种时候就是要装作不知情”,在食堂食物中毒风波中,有负责人表示“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不要什么事都怪学校,影响学校发展”。在学生会换届中,有大三的同学在退会后亲口表示“学生会要的不是能做事的人,而是不犯错的人,······要的就是不作为的人”(有学生会人员可证)。并且,学生会有许多不适应良乡现实情况的机构,并未经过改革就完全搬迁,同学们对于学生会的信任感并不那么强烈。
4. 在学生身份方面,从社科大第一届本科生的入学典礼到大一下学期的开始,2017级的学生都被认为是毫无异议的“黄埔一期”首批本科生,这也是同学们十分自豪、引以为傲的身份。但是,在中青原14级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亲口这是表示了“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典礼,14级是社科大的“黄埔一期”。这样的说法在大一同学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此之后,底线被一次次突破。某原中青张副校长在本科生见面会上表示“你们是第一届还是第四届不重要”,“我们讲的是社科大首届毕业生,那就是中青招的2014级”(有实证材料)。可是我们认为这真的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连自己第一届本科生的身份都保不住,那么我们对这个学校还能希求什么呢?同时,这就牵扯到了更加严肃的问题,关于中青政老三届的身份问题,我们都知道中青政的老三届学生被划转给了社科大,他们在毕业之时也拿到了社科大的毕业证书。可是,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这本证书上丝毫没有提及“西三环”这几个字。并且,原本应该放入他们档案的划转情况,也被人为地阻止了放进去,仅仅说“以后需要的话自己回来拿”(后附现场同学证词·附近6)。可是,西三环的学生,至少这一届的学生是完全按照中青的模式来培养的,他们不是从社科大的培养模式下毕业的,那么这样拿到社科大毫无标识的毕业证书,算不算一种“造假”呢?同时,他们和我们不同培养方案却拿到同样的证书,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真正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生呢?这种真实性问题这对社科院这个学术机构的名誉影响又有多大呢?
第二,关于同学们普遍不满的行政问题。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我校行政管理不满意和极其不满意的比例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这种不满意又由两个因素造成:
1. 对于学生意见的不重视。在这一年里,学校开了大大小小的座谈会、恳谈会、交流会,最初同学们认为学校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然而到后来同学们发现,每次座谈会同学们都在提出相同的问题,却鲜有问题被解决。然而解决这些问题真的很困难吗?举个例子,关于本科生教学楼的无线网络问题,本科生教学楼的无线网络因为博士生考试被关闭,然而博士生考试后却并没有被重新打开,不少同学在各种场合、各种所谓的座谈会恳谈会交流会反映了这个问题,然而无线网络却没有一点动静。直到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某位同学在与某位处长的交流中提到了这件事,处长通过“打一个电话”便解决了此事。另外,例如学生社团活动的申报,各社团申请活动要走过一个极其复杂的流程,经过无数的审批,并且审批不止在良乡就能进行完毕,更是要报到西三环的许多部门进行审批。例如这学期篮球协会组织的篮球赛,足足审批了大半个月才能举行,然而这时已近期末。试问,究竟是要涉及到哪些机密才能让一个篮球赛如此难产呢?同学们的生活和利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呢?
2. 信息的极其不畅通。正如上文所言,同学们反映了无数的问题,并且在学生代表们与部分领导的交流中也获知了部分问题的确正在解决之中,例如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问题。可是,更多的同学对于学校的建设情况一无所知。学校多少次口口声声地承诺正在解决问题,可是又不愿意向同学们反映一点情况。例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被划转到了管理学院,然而同学们却是通过各种小道消息知道了这个事情。本科生换宿舍的传闻在学校甚嚣尘上,然而不同的领导却给出了多种完全不同的答复,一直到本报告写作之时,学校也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答复。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好几个原中青政的院系负责人或副校长用“学校有办学自主权”来解释学校的行为,同时他们又想要让同学们相信“学校会越来越好的”。对于黄埔一期的同学们重要的“大学初创,共同开疆拓土,共同建设新大学”的理念是一种纯粹的讽刺和否定。如此的行为,只能导致学校行政的公信力越来越低。毫不夸张的说,对于第一届本科生,学校已经陷入了塔西佗陷阱。这样的行为最终导致同学们对学校的信心越来越少,更是退学同学离开社科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如果说上文提到的问题都只是表面性的问题,学校正在解决,只是解决的没有让大家知道。那我们接下来谈一谈更深层次更加隐性的问题。
如果说将高考志愿填报比作一次股票投资,那么分数便是新生手上的货币。同学们将资产投入了“社科大”这支股票中,期望着能够依靠他实现自身的飞跃。然而,还没有等到这支股票开始看涨,公司内部领导就表示要限制股票价格。这个比喻略显粗浅,但是它得到了众多同学的共鸣。我们从某几个原中青副校长来谈。
发生了什么呢,我先给出某原中青副校长的话:
“家长啊,学生啊都是对学校期望太高,今年我们要让他们回归理性,考生们都是冲着社科院背景来的,要告诉他们社科院和社科大的关系不是很大。社科院虽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但是本科经验还是很缺乏的。所以主要依靠我们研究生院和中青院的老师,当然主要还是中青的基础”“这话咱们关起门来说,不要录音,不要出去说。”
(张政文副校长说要征两千亩地)“要那么大地干嘛,哪有钱盖”(同学说固定资产到手一定有用)“养护费也很高”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主管本科生工作领导的想法。意思已经很明显不用再加以翻译
接着
某原中青张副校长:“你们不要老想着和国科大比”“类比国科大,我在这说一句不好听的,你趁早死心”
某原中青林副校长:“不要老想着和牛津加州这些学校交流,社科大就不在一个水平”
作为第一届本科生,我们怀着对学校前途的无限憧憬和希望。可是,在我们奋斗之时,却有我们的校长告诉我们这些话。对于我们来说,食堂问题,开校门问题,基础设施问题都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同学们在报考这所大学的时候早就考虑到了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大家也都能够理解。我们最怕的是丧失了希望,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丧失了精神的动力,丧失了一个初创大学的学生应有的理想。如果我们在建校之初就妄自菲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能够自豪,还有什么能够让我们去相信,去追寻的呢?更不论大多数省份的第一届本科生分数都与北师大,武大等名校接近,如此言论只能让我们对于学校的发展未来感到更多的怀疑。
另外在本科生见面会上,副校长用“多考几个清华北大的研究生”“你们要是比他们厉害······他们考了三个清华北大,你们考十五个”来对比我们和中青院的实力。用考上了多少清华北大研究生来衡量我们学校和我们同学的实力。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中青院划转老师都在上课时反复灌输考研是唯一出路的思想(有同学可证)。并且一直在说“这道题考研不考,就不讲了”,“咱们学校以前······”、可是我们学校是2017年成立,哪里来的以前呢?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老师认为社科大只是中青院的改名,并且在大学初创期就不考虑如何打出我们学校自己的牌子,建立社科大的口碑,将社科大建立成顶尖的文科高校,而是将大学办成考研培训班。试问,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文科一流高校,哪个学校的老师会成天在课堂上灌输一切为考其他学校的研究生服务的思想呢?我们学校的价值仅仅是为了考研服务吗?对于有着很高入口分数,并且对于学校充满期待的本科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盆透心的冷水。
第四,学校给本科生体现出来的是对自身问题的漠视和对现阶段情况的满足。例如7月18日的教务处与科研处新闻采访中,学校表示2017-2018学年的任课老师评价成绩为“良-”“中”“合格”的任课教师为0。然而这与同学们的实际认知相去甚远,与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也不符,甚至是对同学们花费时间用心评价的一种亵渎。我们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种评价机制,这样的评价制度又能够起到怎样一种作用。再例如,学校多个院系负责人和某原中青副校长表示“我们中青的师资很好”“我们下学期会有专门的社科大老师给大家开专业课”,可是,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心知肚明,“社科大”的老师就是原中青划转的老师。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原中青的老师觉得我们的师资并没有问题,是学生们的无理取闹。可是正如前文所言,我们的分数,我们报考的目的都是冲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来的,而不是所谓的专业的“社科大”老师。我们之中许多同学复读过,他们的第一年分数就能超过中青政很多,如果来到这里不能感受到社科大的独有师资力量,反而每天听到的是对“社科大”老师的满足,那么这些同学宝贵的一年青春价值又何在呢?对于同学们来说,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东西,是同学们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代价换来的,同学们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就被一些“唯分数论”的帽子给消解掉。我们需要获得与自己分数相匹配的资源。而在这一过程中,社科院作出了多少努力呢?
在制度上,对比中国科学院大学,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社科院院所和社科大院系紧密结合的迹象。在某原中青副校长的言论中,我们很清楚地听到这样一种意思:“请几个社科院的老师已经很不错了,大家要满足中青政的老师,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不能这样苛责我们”究其根本,社科院仍然没有成为这所大学的基础,中青已经逐渐渗透到了这个学校的根本,按照不少同学的话来说,是中青的“借尸还魂”。
第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上学期入学之初,同学们在知乎等平台的回答无一不是维护社科大,对社科大充满了希望,驳斥诋毁社科大言论的。可是到了下半学期,知乎上充满了社科大学生对于自己学校的批驳和失望,并且形成了一股风气。甚至在招生季,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在劝退自己的高分学弟学妹,不要报考社科大。2018级的多省高考录取分数线也普遍呈下降趋势(对比第一届来说,这一次招生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这种极其诡异的现象在社科大学生中出现得极其频繁,难道这真的是学生们自己不懂事,而学校没有问题吗?这真的值得人深思。
最后,正如知乎上同学们普遍认为的一句比较中肯的回答“社科大能给你的,其他同分数学校都能给你,而且都能给的更多”。我们给出一些同学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这种想法有很多,我们挑选除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以上的内容只代表本科生意见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写作这一份调查报告,是为了反映我们真正的声音。我们作为第一届,我们理解学校,也一心希望学校发展好。我们愿意自己承担学校新生的种种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该全由我们承担,社科大不应该也不是团校改革的牺牲品,不应该是个残次畸形的怪物,我们学生也不应该被所谓历史的车轮碾的粉碎。
我们反映意见,我们希望更好的学习成长,换来的,不过是一道道桎梏,一次次回避,一张张空头支票。同学们退学也好,社交平台上对学校心灰意冷也好,原因是什么?我们讲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些现象的本质不是因为学生娇贵加上学校条件不足,而是很多有条件做好的事,并没有做好,或者说做的水平配不上社科院的名号,配不上同学们的信任。
我们希望在社科大学习,成长,很多人都怀着人文社科的梦想,要不为什么不去北师武大中山这些更为稳妥的选择呢?我们看重这个学校,尊重社科院,希望学校也能不负我们的尊重。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学校管理不好,教学有问题,我们不能看着学校烂下去,我们要站出来,说出我们的真实想法,虽然我们的声音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希望,社科大不是中青,不是一所普通一本学校,我们希望这所学校在我们诸位有生之年,能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府。而不是团校改革的牺牲品,不是中青或者其他任何学校的翻版,不是清华北大乃至全球一流名校的跳板,而是学生能专心做学术,为自己梦想奋斗的地方。
考虑了这么久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可以有点儿用吧
经济三班王威
2018年7月13号上午10.30分考完世界通史,本科生工作处的老师联系了我和另一个同学(为了同学安全,用化名X表示该同学)收到本科生工作处王老师的通知,去本科生工作处帮忙盖章,然后说会有工资,然后我们就去了。
大约在10.45我们到了行政楼2楼本科生工作处敲门,另一老师开的门,把需要盖的东西和章给了我们,一共是1110张通知(会在文尾显示这张通知的照片)然后给我们一个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还有一份新印泥,我和X同学开始工作,开始看到通知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些小小的窃喜的,然后听王老师说这个东西要放到18届毕业生的档案里面,然后通知上写着“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生学籍全部转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我觉得这张纸可以区分西三环学区和良乡唯一校区吧,心里这样想着,我们也干的格外起劲。
大约盖了600张左右的时候,一个人进来了说学生的档案已经装好了,这个纸根本就放不进去,然后本科生工作处的男老师就说:“不行,必须放进去。”另外一个人说,“档案已经封好了,现在装的话必须把档案袋拆开,然后要换新的档案袋,这个档案马上就要寄走啦,时间根本就来不及”王老师就问:“都装好了吗?”那个人说“现在还有法学的84份还没有装好,”王老师就说:“先把这84份装好吧 剩下的我想一想办法”然后那个男老师就说:“不如把那张纸放在邮政的袋子里面”那个人说还是不行,说:“我有一个办法,我把这些东西带到西三环去,然后以后有学生需要的话就自己来拿”王老师说:“那就这样吧”
等那个老师离开后,王老师就抱怨说什么怎么不早点儿做这些事情。然后我问王老师:“都知道档案的邮寄时间,为什么不早点儿搞好”王老师说:“我开始就不知道要放这张纸的事情,今天凌晨4点我才知道这个消息,才开始打印这个通知,”我专门像王老师确认过是凌晨4点收到消息开始打印,说一天要打印好,
收到这个消息后我和X同学都很气愤然后这段时间出现了很多失误,有很多没有盖好的。等我们俩盖完这1110张后,时间是12.20当时本科生工作处老师拉着我们去吃饭,吃完饭后回到办公室,我们挑选盖坏了的通知,让王老师重印,王老师先给我们印了20张,然后又加了60张,我们盖完这80张后王老师从1110张中抽出来一百多张拿走啦,过了一会上午说档案已经封存的那个人说我把这些通知带到西三环去,然后本科生工作处老师集体挽留:“说等我们下班了一起过去,”那个人说我要把法学的84张通知带过去,这个急着用,王老师把第一次拿走的又送了回来,让那个老师带了100份走。我们盖错了的80张就在这个时候被王老师以很快的速度把它们送进碎纸机粉碎掉。然后登记下来了我和X同学的学号。
说实话当时在办公室听到这个消息我是十分的愤怒的,开始说好的西三环毕业证上会印有西三环学区的字后来说什么影响两边团结就不印了,好这个我能忍,现在连应该有的学籍变动证明都可以利用时间差这种特殊手段不放进去,我只能说你们手段真高明,让我在大学阶段进体验到了社会,真的是强啊!!!!!!对于这种手段我是真的服气!!!!!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建校一年来的想法汇总
您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就读于经济学专业,以省内专业排名第二的成绩录入中国社科大。就读一年以来,很喜爱社科大教给我的朴实学风、敦厚精神,很喜爱这个校园,但对大一一年来发生的种种仍有些许意见。
1.教学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 ),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CASS),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这是中国社科大在校园官网、搜狗百科、百度百科及其他各个搜索引擎的简介。而在社科大一年以来,我们并未享受到上述“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的师资配比。这与我们对这所大学寄予的希望和大学当初的承诺严重不符。通过和其他学院的交流,发现师资力量明显不在同一水平,这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公平对待。相比于国际关系学院老师中有七分之一来自社科院,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均全部为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老师。
在对原中青院迁来老师的教学直观感受上,学生们一样表示无法接受。作为经济学这一专业基础中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一门老师因公务后半学期没有教学,全凭代课老师教授;另一门浅入浅出,和课本上讲述的难度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之上;除去高等数学之外,课后作业等同于无,这样对于学生学习是否大有裨益不得而知。高数老师上课时曾说“你们现在学的这一本是工科的教材”并由此删掉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用一个周末的一整个下午连讲四小时来弥补没有讲完课,经济法则是在期末前两周告知合同法分则需要自学。大学世界史名为大学世界史,但却有4、5周的时间都在讲赫西俄德神谱,与老师开学第一周所讲述的大纲相去甚远。
总之,对于目前学校配备的师资,表示及其失望,要求学校让更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老师进入课堂。此外,在以此观点同学校反映意见时,得到的反馈有“西三环过来的老师也是有好老师的”此类的说法。我们应当值得更好的本科教育,值得更好的老师,而不是仅仅同“还可以”的老师度过整整四年本科时光。既然要建一所一流文科大学,何苦用封档线只有五百七十分上下的一所大学的师资来为难学生?社科大的学生值得更好的师资培养,值得更好的本科教育。
在和其他学校同学的交流中,我们意识到我校目前的给分标准和绩点评估标准似乎过于严苛,对于国外大学录取统一的标准,我们在和外校的竞争中已经占了下风。
同时,希望大学在国外交流的项目上显出诚意,大学建立之初,交流合作项目不能很快谈妥我们表示理解。但就目前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项目而言,显然和我们的预期不一致。相比于国内顶级高校国际交流学校如雷贯耳的名字,我校国际交流项目的目标学校甚至是一些需要搜索才知道的学校,这种定位未免太过尴尬。
2.行政方面
不得不说的是,我校在行政作风上存在一些问题。我先后参加过大一上学期的经济学院负责人同班长团支书的座谈会、本科生工作处的座谈会、下学期招生办的座谈会、团委的恳谈会、王伟光校长出席的师生见面会、新院系负责人的见面会,并旁听过张树辉校长在大一下学期期末主持的见面会。在这些会议上共反映过问题4次,会议之外递交过意见建议3次,得到反馈除了“正在办”等等安抚性的语句之外并无实质改善。此外在反映问题时,最后老师们的总结发言总是落到“考试不要作弊”等等同会议、同反映问题无关的一面来。第一次反映问题时我班学生共递交意见24条,第二次便减半,之后越来越少,第二次递交意见时我将“递交意见反馈不及时”作为一条意见递交,得到的回复是“我们也只是收集意见上报给教务处”,之后教务处有何作为仍不得知。
3.导师方面
直至大一下学期,仍有6位导师所带的11位学生从未与导师见面,我是其中一人。我和其他三人在同李扬老师的联系过程中除却和他的行政秘书每隔两周左右时间的请求见面与并没有时间,下次再约这样的话语之外并无它物。而我在反馈导师联系情况时还出现了我班刘柏闻同学的导师对他成为学业导师并不知情这一情况。我在学期中同辅导员、本学期期末同本科生工作处反映未与导师见面问题时得到的回复是“尽力帮你联系”,有类似“当时选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大家选”这样的语句出现。学生选择学业导师执行的是互选机制,每位学生的导师是自选的30人中选择他的一位,既然会有这样的机制就说明每位导师都可以给予最基本的指导等等,不应当是在选择的时候考虑“会不会理我”这样浅显的问题。
导师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特色教学模式,万望学校重视执行程度,不能以大体情况等同于全部情况。
4.招生方面
本次内蒙招生组地宣传路线在学生看来并不合理。没有去整个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只去了内师大附中,在近年的内蒙教育水平排行中赤峰市一直稳居前三,呼市二中不论是清北人数还是一本率等等更常年稳居全省头名。这样的水平招生组却是“落地才知道呼市二中很强”,此外,本次出行多是依靠老师的个人关系同学校搭建联系,这样做显然既无效率又误事。
除此之外,山东省避开了最强的青岛潍坊(2017,9青岛,8潍坊)避开了比较强的省重点(省实,青二,胜利三大学校全避开)高招会不合理。西部地区最高规格的省实高招和东部的青岛国际会展都没有参加。反而跟许多普通一本一起进行宣传。
来自经院的声音
这份资料是要呈给院领导以求变,足以看出全校同学对于学校现状的不满与担忧。而在这其中,经院学子的心里多了一份不公。不公在何处?在于过去的一年我们感受到的学校的冷遇。冷遇在何处?在于师资。
曾在一次讲座上听一位校领导提起,2017年被社科大录取的同学大多数是把经济学放在了第一志愿,所以每一个被录取到经院的人,从高考成绩的层面上来看,就是社科大最优秀的那一批人。那么这些人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我们只说专业课——大一上学期,经济一班和二班的同学上了某来自社科院的老师教的微观经济学,十分枯燥;大一下学期,国贸班的同学上了张宇燕教授的世界经济专题,令全体经院学子艳羡。除此之外,整个经院都没有在剩下的任何专业课上见识过社科院老师了。
与此同时,马院和人文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基本都来自社科院,并且是经验丰富的名家。经院学子想问,凭什么?倘若学校真的没有能力请来社科院的老师,那我们认了,我们没有奢求了,但是事实是这样么?不是。明明其他学院都有众多社科院名家,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记得经院?
行文至此,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中青老师真的那么差吗?
我无法评判这个问题,因为过来教我们的只是一部分。但在这一部分里面,水平高的又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小于水平极差的比例。
我从前对于中青没有任何偏见,但实实在在地上了他们的课之后,我要说,相当一部分老师的水平,就是配不上社科大的水平,也配不上我们的高考分数。
里面没有好老师么?不是的,不过他们占的比例实在不大。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青老师来教课不需要经过筛选呢?像吴学凡、李靓这种原来风评就很差的老师都能来教课,可见学校根本没有用心做筛选工作。
针对学校提出的教研组计划,请问领导真的觉得这种模式适合经院吗?我们的课应当是各章节前后连贯有整体安排的,分成几个老师来教并不合适吧。倘若学校真的请不来几位社科院老师,那么可否用在劳动经济学这种课上,让他们讲自己的专长领域呢?
我还想问另一个问题,社科大要办成考研培训班吗?
从我们的招生宣传和学校定位上看,这是不可能的。但从实际教学和张树辉校长的言论上看,我感到困惑。
我无意否定高数老师的教学实力,但是她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说要刷考研题,要准备考研,在讲课时也常常说,这里不是考研数3内容,所以不讲,这里虽然标了星号,但是考研考过,所以要讲。潜移默化地,我们的一切都像是为了考研做准备。这大概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历史传统,这无疑是一个大学的失败。
仅仅是任课老师这样想吗?我们看看张树辉校长是拿什么来激励我们的呢?是考上北大的人数。“···(师兄师姐)他们有三个上北大的,你应该有十五个上北大的,对不对?那才是你的水平。”
我们不难看出,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领导和工作者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现在是新的社科大了,不是中青政改个名字。那些在上课时说着“咱们学校以前”的老师,那个说着“对标国科大,你想都不要想”的张树辉校长,他们怕是在做梦。社科大没有以前,社科大的目标也不只是国科大。倘若一个新生的大学就有着这样腐朽的大脑,那么也许,在张树辉的带领下,在像2018年这样胡乱制定的招生计划的影响下,社科大就真的成了考研培训班,社科大招来的学生就真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水平。
退学申请书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本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7级经济学院经济学二班本科生徐永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一年来在社科大的学习生活证明了选择来到这个学校便是扣错了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现在我申请退学,是想把这颗扣错的扣子解开重扣。
望领导批准!
申请人:徐永强
2018年6月26日
下面说明为什么在社科大的一年是扣错了扣子:
第一,轻信了学校的招生宣传
学校简介中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后我就信了,而上学期我们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却要依靠泄题或者所谓的考前“划重点”,这就是所谓的正确的办学方针吗?就是这样培养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人才?
官网中招生信息的招生特色一栏中说“师徒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社科大本科教育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导师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然后我就信了,实际上一年来我跟导师只见过两次面。
官网中招生信息的招生特色一栏中说中国社科大实施特聘首席教授制、特聘讲席教授制、课程主讲教授制、讲座教师制等师资建设制度,聘请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师徒制”提供支持。同时,中国社科大聘任顶尖的教师投入到一线教学,负责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优质教育。然后我就信了,事实上有几个老师能称得上是顶尖的呢?是能用技术处理把学生不及格的分数变成及格的毛中习老师顶尖呢,还是期末考试泄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老师顶尖呢?
官网中招生信息的招生特色一栏中说“师徒制”的指导模式、“本- 硕- 博”一体化培养、国际化的教育视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奖助学金助力是这所大学的“特色”。然后我就信了,后来我才发现这基本上是每一个本科高校都可以做到或者正在做的,而且并不比我们学校做得差。
第二,学校的风气。
学风,不好。现在临近期末了,都忙着看书,多数人、多数课,等着老师划重点,相比于复习,可能称之为预习更合适一点吧。可能有人说很多学校都这样,但是这就能成为我们也这样的理由吗?“笃学、明辨、慎思、尚行”的校训难道只是刻在石头上的摆设吗?随便在教室和图书馆走走,就能发现不少在打王者荣耀的,教室和图书馆是用来上分上星上王者的地方吗?
教风,不好。且不说上学期泄题和运用技术手段把不及格变成及格的老师,就看这学期换了老师之后的老师。一位老师说,我考试不喜欢考选择题,因为选择题你们错了就是错了,我就不能给你们找分了,我就喜欢考主观题,你们只要认真写我就能给你们找分。然后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老师很好,是啊,很好,很好。孤证不立,再举一例,另一位老师开学之初就提前说了,我的课,你愿意听就听,考试一定不会让你们挂的,但是如果期末给你们画重点你们别举报我,听说上一学期有个老师好心画重点结果被举报了。这些老师,我不知道应不应该称其为一个好老师、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一个在想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里执教的老师。我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两年多了,学校的课与之相比,我感觉学校的课拿一个及格要简单多了,MOOC的课,想要及格,还得要平时按节奏看教学视频,定期参加单元测验,完成单元作业,参与讨论、参与互评,完成期中、期末考试等。而学校的课呢,就算平时上课一点也不听,或者干脆一节课也不去上,单单就考前一周复(预)习一下,考试认真考,大部分课想不及格也难,由此可见学校的课水的程度了。典型的就像这学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课就是念有声书嘛,书我们自己看就行了,不需要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念。
浮夸风,很强。人文环境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浮夸”,即不切实,不实事求是。就拿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首都百万师生共上一堂课’活动在我校成功举行”一文为例,文中讲到“刘老师的讲授方式活泼生动,摆脱了枯燥的说教”、“很好的调动了师生的兴趣”、“在广大师生中收到很好的反响”等不可谓不高的评价,而事情的现状却是微信群中同学所说的“强行的价值灌输而非引导只能起反作用”、“从后门溜”、“怎么还不结束”等。真是的情况与文中所述可谓截然不同,然而同学们的不满却被学校自我感觉良好了。类似的事,在一些思政课上,例如上学期上的中共党史和这一学年以来的毛中习课,老师们都在夸我们同学又聪明听课与学习态度又认真,事实又是什么呢?有几个人是认真听课的,上完一学期党史、一学年毛中习又起到什么作用了呢?无非是应付个考试拿个学分罢了,至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另外,全校自校长以下,不去想学校事实上办成了什么样子,不去想学校还有什么问题并解决之,而动辄以我校是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建立相称,以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所办的大学自居,以至于问题不能被发现和解决,再至于大家都对问题习以为常不认为那是问题了。现在社科大仅仅是一个成立一年的大学,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需要的是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兢兢业业的建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卖自夸,否则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只能是痴人说梦罢了。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扣好第一颗扣子也更为重要。从上学期见识了这里的期末考试之后,我就意识到,这颗扣子可能是扣错了。这学期的几个月来,我也一直在观察,事实真的证明这颗扣子是扣错了。现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退学,解开这个扣错的扣子。退学之后,我还是会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重新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再次请校领导批准我的退学请求!
刘佳敏给中国社科大的信
中国社科大:
你好呀!我是刘佳敏,一个从2017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退学的学生。
与你分别,实在是一种遗憾。
——因为你曾经寄托着我的希望。我相信社科大的很多人都像我一样高考并没有发挥到最佳,所以在发现自己可能无缘清北本科的时候选择了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年轻,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我那时深深相信着你可以带着我们弥补这样的遗憾。
——因为你承载着我青春的记忆。18岁,是多么明媚的年纪。我以18岁为起点,在这里度过了一年,这个小院,她的春夏秋冬我都曾经参与。这毫无疑问会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但是,结局竟然是这样让我遗憾。
做出退学的决定,我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不快乐。
不快乐,源于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大学,重要的从来不是物质条件。所以我可以接受社科大拥挤的宿舍、贫乏的食堂,没关系,这些不重要。但是,如果精神的滋养同样匮乏,那么就会让人倍感失望。
我理想中的大学是怎样的呢?
是一个学术自由、视野宽广、用以保存理想得到地方。
但是在社科大,就像是另一个高三。有时甚至连高三还不如。
大家都说社科院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但是社科院和社科大相差的不是一点点。我曾经以为自己可以在社科院给予的资源中丰富和充实自己,但是我发现自己错了。我太无力也太没有头绪。先不论两个机构地理位置上的差距足以使我在路程上耗掉半天,在电子资源上我们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其实也非常有限。当然,这肯定有自己不是十分善于咨询的原因,但是,存在像我一样一般接触不到社科院前沿的学术资源的同学绝对不在少数。
我们就像高中生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没有课的时候多少同学就像失掉了人生的目标一样无所事事。而考试,恰恰是令人失望的地方。
社科大的学生,连同社科大的老师,一到考试,原形毕露。平时基本上只有课内学习的情况下学生都不能够认真对待课程,考试之前软磨硬泡希望老师划重点,临到头了熬夜通宵。这难道是正常的情况吗?我越发感觉高考成绩一流的同学在大学学出了二本院校的气息——令人失望。而老师,可能是因为这学年大多数是公共必修课的缘故,课堂整体显得比较无聊,有的课也是比较出彩。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老师要帮着学生“及格提分”?及格已经是大学学习最基本、最底线的要求了,为什么老师要以阅卷时多给点分的手段帮助一个学习态度不甚良好的学生遮羞?难道犯了错受到惩罚是一件让人不能够接受的事情吗?这样的事实令我不能够接受!这样的大学,是否过于现实?我不知道。
这一问题也反映了我感受最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关系。
因为这个大学能够提供给本科生的资源实在是有限。这直接让我的大一生活失掉了很多惊喜与体验。
社科大让我感到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不能让我感受到思想碰撞的快感。先不说只有一丁点专业带来的视域范围狭窄的问题,就在学科内部看这个问题,都叫我无可忽视。老师的主题(无论是正常授课还是名师讲座)太过一致、观点高度重合、学生老师交流甚少,这是社科大想要的吗?
因为刚成立,所以我们校园活动极其贫乏;因为刚成立,所以我们四级考试名额有限;因为刚成立,所以我们会错失许多未来才有的国内国际交流的机会。但是您知道吗,这苍白的理由让我们有多难过?当你告诉我很多事情都在筹建之中的时候,我真的很想问你,你明明没有完全准备好,那你为什么要开办这个大学,你为什么要选择承载将近400个学生的期望,你为什么不把这些处理好了、准备好了才进行招生?当你告诉我四级考试限制名额的时候,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事前的知情权,临到头了做这样一个决定有没有考虑过班级之间的差异,你有没有想过四级考试和接下来的六级考试会成为多少大型学动的入场券——你对我们隐形的剥夺让我感到震惊以至于失语。当你说只有我们展示出自己的价值让你评估、有这个价值的我们才会将出国的资源留给你的时候,你有没有考虑过“价值”这个词就像是对货物的评估,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否合理和完善,你有没有考虑过你所能提供的国际交流资源其实并没有那么具有吸引力?你有没有考虑过很多活动真的需要学校出面进行组织爱能够被接受和认可?······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很多来到社科大的同学他们其实可以凭借他们的高考分数在其他大学接触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这一点,我真的不是骗你。大学,真的不能够太过傲慢。
当我们谈到这个学校的办学准备,可以聊的有很多。
从老师谈起吧,我明白社科大整合了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本科资源,所以必定需要时间去消化处理。但是社科院的老师授课的比例是否过分低?如果你告诉我这是因为我们是大一,大一有很多公共必修课,那么好,我们看看大二以及以后——我真的很难以理解,为什么我作为一个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始终没办法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我会接受什么样的专业教育、我最基本的培养目标是怎样、我会有哪些发展的方向,我不停地拷问自己,却始终找不到答案。甚至于,连专业培养方案也在不停修改——那我们在过去一年究竟在干什么?
说实在的,我们的学校已经足够小了;但在这样一个小环境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还是这样严重。我们满腹抱怨认为学校没有改进,学校则认为我们没有看到学校工作的努力——互相埋怨,没有良性互动的感觉糟糕透了!
当我决定从社科大退学,好多人都告诉我你会浪费两年,但是,我是在没有勇气将接下来的本科三年寄托于“会不停改进”的不快乐的未来了。
其实我想对你说的真的很多,但是我写写删删始终没有办法正确表达自己。原谅我的笨拙,我希望你可以和同学们多做直接的沟通,他们的话会更有用。我真切地希望学校可以真正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治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刘佳敏
2018年7月1日星期二
来源:博讯
via 不满灌输意识形态,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届本科生集体退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