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来源:海外情报社 作者:付一夫
若不是拼多多的横空出世,人们可能依旧沉浸在眼前大都市的繁华之中,迷失在当下“消费升级”的热风深处,却全然不觉:全国还有80%的人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
同样的道理,就像你看惯了“本科遍地走”,听惯了“专科多如狗”,说惯了“本科生不值钱,一抓一大把”,却不知道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居然还不到4%。
任何自我感觉良好,在数据面前都是苍白的;数据不会说谎,骗人的只是我们自己狭隘的感知。
可能有人会起疑:而今我们国家经济体量已稳坐全球第二把交易,为什么穷人还是如此之多?答案很简单:国富不等于民富,宏观国民经济增长与百姓身家财富增长并不同步。
为了寻求最为客观真实的证据,我们还是要借助数据来说话。
作为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工具,人均GDP历来都是被各个国家所推崇的重要指标。
从数据上看,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距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并迈入高收入国家阵营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这无疑令人倍感振奋。
然而,人均GDP从来就不是老百姓身家财富最真实的展现。严格来说,GDP表征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按照收入法衡量,其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而只有“劳动者报酬”才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消费水平的决定项。但是在计算人均GDP具体数值时,被考虑在内的显然不止这一项内容;换言之,人均GDP大大高估了国人的身家财富。
倘若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来进行对比,情况便全然不同。
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显著低于同期的人均GDP,且与人均GDP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呈现出逐渐加大之势,这充分印证了国人收入水平已经越来越赶不上人均GDP增长的步伐,这一趋势在农村居民身上尤为严重:2017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值尚不及全国人均GDP的1/4。
这便是“国富民穷”的最直接证据:所谓“国富”,更多地体现在高楼、大厦、马路、立交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普罗大众财富增长的进展明显要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且越来越滞后。
财政收入超速增长,国人工资收入占比较低
要想探究“国”究竟有多富,政府收入水平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维度。
政府的收入构成主要包括: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以土地、矿产资源等构成的资产性收入和增值,以及国有企业上缴的利税等。其中财政收入在政府收入构成中是最为主要的部分,如此一来,财政收入的增速与其在GDP中的占比,自然也就成了衡量“国富”程度的恰当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2017年,我国的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为13.76%,而我国GDP的年均增速则为9.5%。从年度数据看,绝大多数年份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显著高于GDP增速(参见图2)。此外,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历史最低点10.18%,而后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到了2010年之后,该比重再也没有低于过20%。
那么,老百姓的收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居民收入构成主要包括:工资和薪金收入(即劳动报酬收入),奖金和福利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工资是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故可以用工资收入来大致衡量国民财富状况。
从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来看,1978-2017年的年均增速为13.08%,低于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3.76%的平均增速;再看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各自占GDP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上世纪90年代个别年份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长期高于职工工资总额的占比,且1998-2010年期间,二者差距逐年拉大,近些年才有所缓和。2017年,两个比重分别为20.87%和15.7%(参见图3)。
顺便提一句,另有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约90%的职工只拥有工资总额的不到50%,而其他约10%的高管或垄断行业职工,却瓜分了超过一半的工资。这样对于90%的人来说,他们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比,自然更加悬殊。
到底还是穷人多。
劳动报酬在GDP 中的比重显著偏低
严格地说,按照官方统计口径,职工工资涉及到的范畴并未涵盖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等等。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居民收入状况,还可以选择采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报酬占比来加以分析。
从数据看,自1990年起,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平均值不到48%,最高为1990年的53.4%,从此再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新世纪以来,该比重更是长期低于一半,最低的2007年甚至不到40%(参见图4)。
反观美国,1990年以来,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平均值约为55%,高于中国7个百分点;虽说2010年以后略微有所降低,但也从未低于过52%。这一比较结果告诉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百姓收入在整体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显著偏低的。
这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差距意味着什么?通俗点讲,倘若拿2016年中美各自的GDP体量与劳动者报酬占比进行计算,那么中国老百姓的总收入将会比美国老百姓的总收入少45794.3亿美元,再考虑到中国人口比美国多了10亿人······
中美两国,经济总量仅差一个排名,但是国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如此悬殊。
高企的负债,加剧了国人的贫穷
或许上述分析还偏于乐观了。
事实上,我国老百姓手中可花的钱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只因为日渐上涨的房价与医疗教育等成本,让绝大多数国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巨额债务,这可以用居民杠杆率进行衡量。
所谓居民杠杆率,是指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是自2008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六年间翻了一倍,达到36.4%,到了2017年已经高达49%,较之2008年激增了近30个百分点,也高于国际上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须知,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上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10年。
高企的负债对于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月入三万活得却像月入三千”,便是最好的答案。电视剧《蜗居》中有一段令人动容的独白,或许更能佐证这一判断: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我曾经的坚持,内心的原则,少年的立志,就被这孩子、被家庭、被工作、被房子、被现实生活磨砺的不剩些许······”
“国富民穷”态势亟待扭转
当然,“国富”的表现还包括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以及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民穷”还体现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税负居高不下等方面。
可不管怎样,长期来看,“国富民穷”的态势都是不利于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比如以下几点:
1、挤压居民消费导致内需不足,进而制约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2、过低的劳动报酬,从多个方面限制了国家的创新能力;
3、劳动者在社会上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4、容易为寻租行为的滋生提供土壤;
5、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其实,究竟应该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古今中外早有定论。
战国末期的先贤荀子曾经说过:“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而十八世纪发过大思想家孟德斯鸠也声称:“如果国家把自己的财富与个人的财富调节到一定比例,那么个人的富裕必将会很快推动国家的富强”。
话语中所蕴含的理念,对今天的我国,无疑有着深刻的启迪。
历史经验表明:国强不等于民富,但民富则几乎没有国不强之理。为此,我们还需要从降低国人税负、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约束行政权力、遏制一些机构部门与民争利等方面着手,力求扭转“国富民穷”这一态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毕竟,国民国民,国终究还是属于民。
via 中国是大国但是大穷国 习近平要按基本国情制定政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