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如果说黄桥事变是开始,曹甸战役是继续,那么皖南事变就是高潮。想要了解八路军,比较复杂,要看老萨的《平型关》《百团大战》《地雷战》《地道战》《五一大扫荡》才行,但想要了解新四军,看了皖南事变也就足够了。
新四军务必撤退到长江以北
1940年的黄桥战役其实就是新四军和八路军南北夹击韩德勤。当新四军在黄桥和韩德勤决战的时候,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部从背后抄了韩德勤的老巢淮海、盐阜。
黄克诚传中写道:黄克诚接到北上新四军领导人陈毅的急电,称国民党顽军韩德勤正向新四军进驻的黄桥地区猛力进攻,要黄克诚迅速抽调一部主力南下支援。
军情紧急。黄克诚一面回电,一面亲自率领五个主力团的兵力即刻出发,连夜东进。
部队过盐河,沿河而下,日夜兼程,径奔盐城地区、增援北上新四军。部队如一支离弦之箭,在茫茫夜色中,直插盐城,很快占领了这个苏北重镇。
韩德勤腹背受敌,全线溃败。随后新四军立即占据了韩德勤南方大块地盘,而八路军则连续转战,将北方的盐城,阜宁等地全部占领。
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
总之,短短1个多月内,新四军不但占据了苏北大块地盘,还同八路军会师,一跃成为仅次于日伪的第二大势力。
到1940年底,新四军兵力猛增到8万8744人。
当时韩德勤地盘锐减到高邮,兴化,曹甸三地,兵力上也仅剩1万多残兵败将,其中大部分是战斗力极其差劲的保安团,根本无法和数倍数量的新四军对抗,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黄桥战役爆发之前,中共在河北省歼灭了中央嫡系部队朱怀冰的79军;
同时连续攻击石友三孙良诚三次,歼灭他们主力1.5万人,将他们打垮;
而一年多前,张荫梧的河北民军1万多人也被八路军消灭。
本来河北省有四股国军力量,到了1940年末,朱怀冰,石友三孙良诚,张荫梧都已经被打垮,仅剩下庞炳勋部还在河北坚持。
到了1941年之前,八路军已经歼灭了河北国军敌后武装近10万人,仅剩庞炳勋24集团军残部在山西河北边界的太行山坚持作战。
而当时仅仅冀中根据地的八路军就有正规军6万多人,民兵还有10多万。另外还有晋察冀,冀热察两个根据地,三个根据地人口已经有1500万人,八路军正规军就有几十万,庞炳勋的几万人自然没有办法和八路军正面对抗了。
鉴于华北八路军已经公然开始清洗国军主力,国民政府正拼命用外交手段试图解决。
当时蒋介石已经做出很大让步,承认八路军对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完全控制,并且还承认八路军对山西北部,山东北部的控制,同意将这2个省又2个半省的地盘交给中共,代价是新四军必须北上进入华北同八路军在同一区域,以后八路军新四军必须坚守自己防区,不得再越境抢地盘。
但此时八路军已经渗透入华北五省,还向河南,安徽,江苏扩张。而新四军已经也在江苏,安徽两省有不弱的力量,新四军的一部武装还进入了湖北省。
显然,如果如此保持下去,再继续几年,八路军新四军有可能控制半个中国。那么,它自然不可能只留在河北,察哈尔省,以及山西北部,山东北部。
当时蒋介石的目的很明确,既然新四军已经无法控制,干脆让他们和八路军靠拢,留在北方发展就是,不想让他们再继续向南方渗透,更不允许留在安徽,江苏两省。
11月9日中共回复“佳电”,一面称一向遵守军令,一面又拒绝了此命令,只同意将江南新四军移到江北。
经过多次磋商,蒋介石勉强同意新四军先转移到长江以北,放弃苏南和皖南的地盘,然后再考虑全军撤退到黄河以北。
而这个命令,其实在当时的中共看来并非不可接受。
长江以南的皖南新四军军部控制地盘非常狭窄,而且以区区9000部队,面对周边国军不下8个师的重兵,也根本无法发展。
而长江以南的苏南根据地,新四军的主力早已北上,现有的茅山根据地几乎放弃,而且此时日军在茅山做大规模的清乡作战,三五里就有一个碉堡,保留它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粟裕回忆:1941年初,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部就确定了以长江下游为起点,逐次推行“清乡”的方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也将其定为国策。同年三月成立了“清乡”委员会,汪逆自任委员长,伪江苏省主席、国民党特务头子李土群任秘书长。从一九四一年七月起,先后对我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苏常太、澄锡虞地区,进行了首次“清乡”。我苏南区党委、第六师经过一段艰苦奋战,转为执行合法斗争、隐蔽坚持的方针(也就是放弃地方控制权的委婉说法),原活动于该区的第六师第十八旅奉命撤出苏南,进入苏中第一分区。
所以,原则上来说,放弃长江以南的根据地,对新四军来说并不困难,完全是顺水人情。
十天后,毛泽东他们经过慎重考虑,于11月19日,以“朱彭叶项”四人名义答复:“同意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部队调到长江以北。”
这样,新四军北撤到长江以北,已经成为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认可的必然结果了。
在这之前,一向坚决反共的白崇禧就认为新四军八路军此时已经公然叛乱,所有承诺都不可信,也无从信起,干脆武力解决一劳永逸算了。
11月14日,白崇禧将暗中制定的《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交给蒋介石,请求批准。该计划是用武力解决遍及黄河以南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浙江几省交界地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动大规模的“剿共”战争。
蒋介石虽然也对中共的行为极为愤怒,但出于抗战全局考虑,认为这样的计划势必会导致国共全面内战。
此时正是抗战的最艰难时期,4个多月前,国军刚在枣宜会战中战败,丢失了重镇宜昌,大将张自忠殉国。宜昌距离重庆只有600多公里,国民政府受到的震动是很大的。
当时全力对付日寇,尚且步履维艰,如果此刻再同中共公开翻脸,岂不是雪上加霜。
中共虽然在华北华中大规模袭击国军,但至少面子上还保持着国共合作,对日伪军多少是一个牵制。
如果国共全面开战,成为死敌,那么可以想到的是,中共一方就有可能和日伪军至少保持互不进攻的默契,坐视国民政府和日伪军两败俱伤。而日伪少了中共这股力量牵制,也会更肆无忌惮的全力攻击国军。
所以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提议,一直拖延未签署。
不同意干掉新四军八路军,却也不能任由他们胡来。
蒋介石随后发手令宽限新四军的北移期限,要求所有新四军部队必须在1940年12月31日止撤出皖南和苏南,离开长江以南地区。
所谓12月31日撤退,成为老蒋的一个底线。
双方又在紧急商讨,让老蒋万万没想到的是,手令发布后没几天,新四军突然在11月29日发动曹甸战役,主动攻击韩德勤控制的曹甸。
我党隐瞒多年的曹甸战役,危害巨大
曹甸战役也不是项英,陈毅自己的主张,仍然是受到中共中央批准的。
1940年11月下旬,经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建议,毛泽东批准,华中指挥部实施对苏北曹甸的战斗,力图一鼓作气解决韩德勤在在苏北的力量。
由于此次进攻正是黄桥战役之后没有多久,当时风声紧张,国民政府很多人都宣称要严惩新四军,此时继续进攻韩德勤怕是又会引起轩然大波。
忧心忡忡的叶挺和项英担心曹甸一战,会给新四军总部带来不利影响,当天就请示中央:“苏北动作能否延至我安全北渡之后?”
毛泽东复电说:“苏北动作无关大局。顾祝同(新四军直接领导)可能会叫几下,你们敷衍一二。北渡是让他们一步,以大局观,蒋、顾不会为难你们。现在开始分批北移,十二月底移完不算太迟。”
这次进攻的就不仅仅是新四军了,还有八路军第5纵队一部。
当时第5纵队司令黄克诚就强烈反对攻打曹甸,但最终他的建议不被接受,只得执行命令。
黄克诚传中写道:当中原局及华中指挥部提出攻打曹甸的意图时,黄克诚提出异议,认为暂时不宜攻打,并且详细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首先,从整个苏北斗争形势上看,我们刚刚来到淮海、盐阜地区,这一地区情况十分复杂,土匪众多,顽军残部、伪军、特务、反动地主武装等到处进行骚扰和暴乱,我们根据地内部很不稳定。所以,当务之急,应是剿灭匪顽,发动群众,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先把脚跟立稳,即固本为先,再相机解决韩德勤顽军。
其次,这次打曹甸与黄桥决战有很大的不同。黄桥决战,韩德勤犯我在先。此次韩德勤战败,退守老巢,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同顽固派斗争,我应站在自卫立场,不宜主动进攻。况且,9月10日中央来电中说,对友军则不论如何,即使是最反动最顽固者,在目前时期中,在彼军未向我进攻或其进攻已为我击破时,均应采缓和态度。击敌和友,是我目前军事行动总方针。此后,中央又明确电示,“我们应准备对付最黑暗的局面。我们的对策是稳健地对付国民党的进攻,军事上采取防御立场,他不进攻,我不乱动。政治上强调团结抗日。”
最后,从军事上来看,曹甸地区属水网地带,如果进行攻坚作战,于我十分不利。
客观地说,黄克诚的一番分析是关照全局,而又掌握关节的。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在中原局和华中总指挥部的一再坚持之下,中央终于同意了攻打曹甸的计划。
黄克诚一贯恪守党的原则,异议归异议,中央既然同意,黄克诚遂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执行华中总指挥部的命令,开赴曹甸前线迎敌。
可以看到,八路军知名将领黄克诚分析的很好,但当时陈毅,粟裕和刘少奇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认为韩德勤已经完了,可以一仗把他们全部干掉,彻底独霸苏北苏中。
这让老萨想到古惑仔第三部只手遮天里面一个情节,东星帮的笑面虎和乌鸦私下干掉了洪兴帮的龙头蒋天生,还嫁祸给陈浩南。东星帮的帮主骆驼对两个手下极为不满,把他们大骂一顿,显然是坚决反对他们这么干。
没想到笑面虎一句:别生气了,老大,反正我们已经做了,干脆乘这个大好机会好好干一下,彻底把洪兴帮冲掉。
本来还坚决反对的骆驼,听到笑面虎这句话顿时心动,态度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为支持他们。
说来说去,骆驼还是贪心。
陈毅和粟裕以他们的能力和经验,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得出黄克诚同样的结论,之所以坚持打曹甸,还是因为太贪心了。
后来事实证明,曹甸战役给新四军甚至中共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后果。
八路军和新四军攻打曹甸部队高达2万,而韩德勤整个残部只剩1万多人。
当时韩德勤仅剩兴化,高邮,曹甸三地,其他已经丢失殆尽。而曹甸是宝应县东北的一个集镇,西临宝应湖,周围是水网地带。
曹甸驻有韩德勤保二旅一部、89军33师两个团及直属工兵营、特务营、炮营等共约5000多兵力,占韩德勤残部一半兵力。
由于主力已经覆灭,这5000人基本都是半正规军,战斗力是很弱的,理论上根本不是新四军对手。没想到的是,所谓哀兵必胜,韩德勤调动残部拼死防守,依靠水网纵横的复杂环境和一些修建多年的工事,死守了18天,居然守住了。
本来新四军计划10天内解决曹甸,最终久攻不克,只得撤退。
虽然守住了曹甸,但此战韩德勤再次伤亡8000多人,把地方保安团这种非正规部队都拼光了。由此韩德勤的力量基本消亡,此战以后,苏中苏北基本就是新四军的地盘了。
到1940年底,新四军根据地面积已经高达4.4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华中地区国军敌后控制区,也超过了日伪的控制区,根据地人口就有1400多万人。新四军正规军增加到9万多人,民兵武装高达数十万人。
显然,打垮了韩德勤对新四军的扩充是极为有利的,之后苏中苏北完全是由新四军一手遮天了。
曹甸战役和黄桥战役意义就完全不同,它的影响更为恶劣。
对于黄桥战役,新四军至少还可以说是韩德勤先进攻,我们就打回去,虽然打得过分了一点,但终究有借口。
曹甸战役,韩德勤根本没有主动进攻,完全是新四军八路军上门打别人,这样一来,他们独霸苏北的意图也就根本不加掩饰了。
战后陈毅总结曹甸战役的经验教训时,坦率承认:曹甸战斗是我去攻人家,缺少理由的。我很轻敌,仓促作战,准备不够,变成浪战。我们的战斗手段是攻坚,这就要有很好的准备和按攻坚战的原则作战才行。当时我们这方面就差了。光是猛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我们采取了坑道作业,就有可能成功
来源:博客
via 抗战最危急时刻:新四军发动曹甸战役 全歼国军万人 独霸苏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