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专家为欧洲解析中国新外交手段——“碰瓷”

来源:西藏之声

英国《卫报》刊文,分析近期中国公民在撒泼被提升至中瑞外交争端的事件,指出实施碰瓷外交,呼吁国际社会不要屈从于中共的恐吓。


香港大学传媒研究计划项目编辑班志远(David Bandurski)撰文,以最近发生在瑞典与英国的中国公民撒泼事件,以及中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解释了“碰瓷”这一中国词汇的含义。

作者重新勾勒了瑞典事件,指出九月瑞典大选两天后,中共驻瑞典大使馆英文官网上出现了一份怪异的声明,称“一小部分瑞典势力、媒体与个人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干预了瑞典选举。这是对中国的恶意攻击和诋毁。”但作者指出,最怪诞的事情莫过于根本没有任何瑞典人理解这份声明中的莫名指控。

即便是作者本人这样深谙中国官方话语的专家,也表示无法理解这一指称的背后意图。但是,当那一家三口在瑞典撒泼的事件发生后,作者从中共外交部的愤怒言辞中,突然读懂了之前的莫名指控。中方表现出的愤怒,只是其夸张并且声东击西外交政策、也就是碰瓷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以。

中共大使馆事后多次发表声明,坚称其国民受到瑞典警方的“粗暴对待”、而且“严重危及生命,侵犯了中国公民的基本人权。”许多中国人观看了国内社交平台版本的视频后,都非常愤怒。但是也有人点出这起事件的“碰瓷”性质。

作者向英文读者概述了“碰瓷”这一中国词汇的古今含义,并指出撒泼事件前达赖喇嘛曾访问该国,而且中瑞就失踪书商桂民海的分歧一直存在,中国的举动是向欧洲传递一个讯息:不论是想要批评中国的政策还是阻止他们的野心,中国必然会推翻他们的议程,不惜用碰瓷式的外交手段,用歪曲的事实来煽动中国人的愤怒,让所有事件都与中国的尊严扯上关系。

日前一名央视记者大闹英国会议的事件,也被指是中国的碰瓷式外交。

作者指出,当下这一模式非常清晰——外国只要针对中国做出批评,就犹如进入一家堆满瓷器的商店,必须踮着脚小心翼翼地走动。这种形式的危险在于,欧洲政府、大学、学者与媒体会对任何可能引发中国不满的事情保持沉默。

“欧洲必须传递一个讯息:欧洲欢迎透过自由、开放与冷静的方式来讨论任何问题,但是不会为了安抚中国的愤怒而牺牲自己的价值观或本国公民的人权。如果我们拒绝放纵中国的碰瓷策略,中国政府最终会认清许多中国公民已经领悟到的事情——透过恐吓不会获得尊重、无法赢得人心。”

本文标签:, , , , , , , ,


via 专家为欧洲解析中国新外交手段——“碰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