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NX斋主,转自:NX斋
一、政治术语中左和右概念起源与内涵
政治术语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当时在法国,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1789年5月召开了三个等级代表参加的会议,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代表绝大多数坐在国王的右边;第三等级的代表坐在国王的左边。从那以后,国民会议召开时,主张民主、自由的激进派坐在左边,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边,无形中形成左右两派。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进步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反动的一派称为右派。
随着第二国际的建立,欧洲各主要左翼政党逐步放弃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转而走向改良主义,采取议会道路,代表人物是德国的伯因斯坦和考茨基,列宁有过名篇《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左右概念中的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含义也随着逐渐淡化,左右更多体现的两种不同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
左派与右派,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分野:
左关注的重点是结果的公平,右关注的重点是程序和起点的公平;
左主张大政府,右主张小政府;
左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右强调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作用;
左主张提高税收,增加公共支出,提高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投资,增加社会福利,右主张降低税收,减少公共开支,消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投资,降低社会福利;
左强调公平甚于效率,右强调效率甚于公平;
本质上说,左派的核心价值观是平等,右派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
自由与平等之争,往往通过效率与公平之争体现出来。
左右之争,在好莱坞电影中有着生动和鲜明的展示。
二、好莱坞与美国政治
好莱坞(Hollywood),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美国许多著名电影公司设立于此,“好莱坞”遂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对美国政治稍微关心一点的人,都知道美国有两大政党,分别是民主党和共和党。相应的,就是各个州都有自己的传统的政治倾向。加利福尼亚州,就是传统的民主党的大票仓。好莱坞,就是美国白左的大本营,精神堡垒。
针对美国好莱坞,左翼的渗透是无孔不入。
列宁的好朋友威利·闵岑伯格受托进入美国,专事缔造红色好莱坞。在他的努力下,不但赤化了当时美国影坛,还将大批电影名流的子女送到莫斯科大学英美学院学习,赤化好莱坞的第二代第三代。美国的文化艺术媒体影视界,也就逐渐演变成左翼的坚定支持者。二战以后,这种倾向愈演愈烈。典型例子就是赴河内为北越劳军唾骂美军战俘的简·芳达。
1972年越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简·芳达冒着政治的大不讳前往越南,为越南士兵唱反战歌曲。而被翻译过来,所谓“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多半是左翼电影,如《正午》、《十二怒汉》、《公民凯恩》、《卡萨布兰卡》等等。
三、从美国大片看左右思潮
如果说上面说的影片离我们都太远的话,那么,前几年引发全球大热的两部美国大片《2012》与《阿凡达》,向人们阐释了美国电影的左与右。
《2012》是典型的美国式套路:“单亲爸爸救孩子”,这样的套路在《侏罗纪公园》等美国大片中屡见不鲜,同时这也可说是一个“为私”、“为我”的主题。整个片子的主线就是杰克逊如何在地球毁灭之前把自己的孩子、前妻,捎带还有前妻的新男朋友送到“诺亚方舟”上,对于其他人,杰克孙毫不关心。另一条线索是全球联合建立海上“诺亚方舟号”,得以让世界各地的财富精英和领导人在灾难中存活,并重建地球文明。在这个生与死的关头,人类的自私、不平等,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结尾则是乐观的,最后人们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走向新大陆——好望角,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2012》中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而《阿凡达》则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为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而进行战斗乃至牺牲的故事,是一个“为公”、“为他”的主题中国老百姓戏称是一部“拆迁与反拆迁影片”。受伤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军人杰克·萨利,阴差阳错地接受了阿凡达实验并让他的阿凡达来到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和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一系列的恩怨情仇,最后居然成为纳美人历史上第六位伟大的精神领袖“魅影骑士”,以冷兵器打败了用高科技武器武装到牙齿的人类军团。
从中可以看出两个影片不同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就是两个导演的思想倾向),卡梅隆无疑是左派导演,他把对美国,对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史、殖民史的批判用影片形象展示出来。地球上的RDA公司即资源开发管理总署(Resrouces DevelopmentAdministration)就是当年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而地球人对纳美人的资源掠夺也融合了当年欧洲人对亚洲人、非洲人的殖民史、英国人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史,还有当代美国人对西亚地区的伊拉克人、阿富汗人的侵略史。代表贪婪、邪恶的地球人被代表正义、善良、纯真的纳美人打败,最终被押解回到破败不堪、没有未来和希望的地球,暗示西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最终必然导致人类的灭亡。
罗兰·艾默里奇则应是倾向右翼的。他在影片中,虽然对人类的自私、贪婪和不平等有所批判,但最终战胜灾难的,还是要靠个人的自我努力和奋斗。正是凭借杰克逊单个人的机智、顽强,他们一家才最终得球。而这不正是美国个人奋斗历史的缩影吗?不正是“美国梦”的形象再现吗?而支撑杰克逊的,则是他对孩子、妻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只有家庭、亲情才是至高无上、不可战胜。就连一直令人讨厌的俄国阔佬,在最后关头拼尽全力把儿子送了上去,自己却掉进万丈深渊,也让人为之感动,说明了亲情的伟大。这正是美国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近半个世纪以来,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兰博系列,堪称影响力最大的右翼电影作品,甚至可以代表整个里根时代的美国精神。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1981年,史泰龙开拍电影《第一滴血》。
在影片中,兰博愤怒地控诉社会对越南老兵不公:“没有结束!这场仗本不属于我,是你要求我参战,我拼了命要去打赢这场仗,但偏偏有人不让我们打赢。我们为这个国家出生入死,回国后却看到机场挤满了蛆虫们,抗议、吐痰,叫我婴儿杀手和各种卑鄙的话!”
影片中,兰博代表着所有的热爱美国者、所有出生入死的退伍美军、所有战死的英灵,向煽动反战示威、出卖军人和越南的民主党,以及小半个被煽动起来的“蛆虫美国”迸射出愤懑和怒火。沉痛悲怆的片尾曲It’a long road 奏响,兰博在上校陪同下昂然步出警局,仿佛一位凯旋的英雄。
左右翼对《第一滴血I》的评价是严重分裂的。左翼认为该片“歪曲了对越战的评价”,而右翼则认为这是伟大的经典之作。
如果说《第一滴血I》是对民主党的卡特时代、以及美国不再伟大的整个七十年代的控诉,那么《第一滴血II》就是对共和党里根的八十年代的热情点赞。
直到八十年代,左翼的汹涌澎湃才总算消停了下来:那时终于出了个真正的右翼总统罗纳德·里根,这是美国右翼的一次回潮。
四、右翼的再一次回归
而川普入主白宫及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则是美国右翼的又一次回潮。
以川普当选美国总统为标杆,2016年,可以说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其特征就是世界新势力不可阻挡的崛起,将一往无前的摧毁既有旧势力权贵富豪集团,成为世界主流力量,最终改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这一点,现在越来越明显。
何为旧势力?
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过去30年全球化过程中造就的权贵富豪集团。
美国是全球旧势力的核心所在,包括美国政府(白宫、国务院、司法部、FBI、税务局等)、美联储和华尔街、公立学校系统和各大学、大企业和高科技领域、文化传媒、娱乐业等,从最初的民主党扩大到包括共和党建制派在内的美国权力腐败集团;依附于美国大政府生存的非法移民和难民是旧势力的边缘力量,充当基层打手和炮灰。
欧洲旧势力的中坚是各国权贵和白左,加上作为支持力量的圣母小清新。欧洲政治高度精英化,权贵牢牢把持话语权,对社会的操控能力越来越强,洗脑力度空前,即使被强奸也对穆斯林难民予以理解并给予更多关爱和怜悯的圣母和中国愤青一个档次。
媒体围攻川普的主因之一,是因为川普上任后,致力恢复传统价值,并改变各项前政府留下的左派政策,扭转美国“向左倾”的危机,让左派价值观不断边缘化。因此,泛左派媒体不断对川普发动围攻,试图逼迫川普下台,或阻止他在下届大选连任。
通过全盘观察,左右两派的斗争线路图已经十分明晰。左派要开放边界,用非法移民和难民稀释固有的白人选民,用高福利收买铁票,用国际产业转移不断破坏美国经济,用“政治正确”摧毁基督教价值观。
以川普提名的卡瓦诺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为标志,决定美国大方向的最高法院将由保守派大法官占多数,美国社会“向右转”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坚持美国传统精神将成为主要力量。
结束语:人类的又一个轮回
在《2012》影片最后,雨过天晴,万籁俱寂,阳光灿烂,人类开始向非洲出发,重新做非洲人。当年,人类就是从非洲走出,逐步建立起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现在,又一个轮回开始了。
※ 禁闻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via 从美国电影看川普和美国左右翼之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