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著名诗人杜牧墓地变菜地 官方回应引不满

杜牧墓墓碑。(微博)。

近期媒体披露,唐代文学家杜牧墓地因缺乏保护变成了菜地。对此,市文物局回应,〝杜牧墓〞的说法仅凭文献资料,不能称之为〝杜牧墓〞。舆论批评相关部门历史责任意识淡薄,保护文物不力。

据陆媒报导,11月24日,大陆唐史学会和汾酒集团联合主办的〝杜牧墓保护研讨会〞在西安举办;11月25日下午,当专家学者和记者前往杜牧墓遗址时,才发现杜牧墓无处可寻,遗址处只看到一片低洼菜地。

的学者在看到现场说,希望能按照史书记载将杜牧墓封土恢复起来,并建一个纪念馆,在清明节能够开展祭祀杜牧的活动,既是对杜牧的纪念,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护提升。

此事经报导后引起关注。对此,西安市文物局官员在回应媒体时称:〝杜牧墓〞的说法并不准确,仅凭文献资料,不能称之为〝杜牧墓〞。

该吴姓官员介绍,1960年代,当地对土地进行平整,这个区域就变成了农田。他说:〝关中这块儿的土地好多都是60年代平整土地的时候平整的,坟头全平了,很多坟头都平了,就是把它的封土,地面的上东西都不见了。〞

据《咸宁县志.陵墓志》载:〝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马村先茔,自为墓志〞。《长安县志》记载:其墓在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面积约1亩,墓顶有一大树,60年代遭平毁。

史料记载,杜牧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氏家族墓位于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在西司马村,村民世代相传,村子西南角埋葬着唐代大诗人杜牧。

据从事村史修撰的西司马村68岁的村民关山介绍,杜牧墓确实存在。他说:这是真的,就是杜牧的墓,在村子的西南角是一个祖坟茔,埋了二十多位杜家的人。保存两千多年了,现在已经都平毁完了,杜牧的墓也毁了。当时这个墓有七八米高、地盘四方有二十五六米大。

关山回忆:1967~1968之间,由于下了数天的连阴雨,为了用干土给当时的生产队饲养室垫圈,所以挖掉了墓土。之后村民不时私自挖土盖房,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7米多高的墓土便被挖尽。直至如今,冢的中心只遗留下一个方坑。

杜牧墓地的被毁以及地方文物保护官员的回应,引发了大量批评。有评论《忍看杜牧墓地变菜地》写道:文献中记载位于西安的杜牧墓却变为了菜地,与垃圾、猪圈相伴,引得整个社会惊愕唏嘘。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称,仅凭文献史料,无法确认是〝杜牧墓〞。乍听起来,有点道理。但细细想来,既然身份不明,为何不找业内权威专家,对墓地进行深入论证和考察呢?如果是杜牧墓,那就要争分夺秒地抢救和修复。总好过不咸不淡地看着墓地荒芜。

另有陆媒评论指出,杜牧墓受到冷遇和薄待的背后,暴露的是地方政府的拜金功利思维,同时也是缺乏历史的体现。评论说:曾几何时,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之下,大陆各地掀起了争抢名人故里的高潮,就连西门庆也成了各地争抢的香饽饽。

但对于如杜牧墓这种名气不是很大,由于无法立〝变现〞,即却被各方所无视,显得〝门前冷落车马稀〞。但是从历史、从文化、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没有理由不给予重视。因为而消失在风雨中的历史遗迹,是不会再生的。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其文学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家喻户晓,千古传唱。

来源:新唐人



via 著名诗人杜牧墓地变菜地 官方回应引不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