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德国之声
作者: 张平
有评论认为,中美两国势必嵌入长期互斗,置身其中的香港应当审视自身优势与价值,重塑香港本应有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定位,才可化挑战为机遇。
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贸易战有机会让香港一改过去依赖中国的习惯》,作者陈家宏认为,美国为保世界龙头地位,必然全面抗衡中国威胁;而中国的土豪式崛起发展路径,亦不会轻言作出改变。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势必嵌入长期互斗,置身其中的香港岂能安然无事?与其押注归边,不想被动受害,倒不如审视自身优势与价值,重塑香港本应有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定位,才可化挑战为机遇。
文章认为,虽说薄利多销足可获丰厚利润,但若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就随时会被所取代,着力研发科技才可在现今新经济时代下巩固优势。科技重点在人才,如何定立更优厚更宽松政策来吸引各类专才来港,将会是本港可发挥的价值及定位。另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海啸后,多国经济已续渐复苏,各地购买力亦与日俱增,将商品推销至其他海外市场已较之前容易。从这角度看,贸易战也可成机遇,好让香港一改过去依赖中国习惯,重塑昔日面向全球的应有定位,积极与多边加强经贸往来,香港才可在这段持久的中美角力觅得出路。
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孟晚舟事件为何让加拿大华裔心生恐惧》,作者CHAUNCEY JUNG说,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之后获得的人权保障,是加拿大华裔移民在原籍国内,不曾享受过的奢望。他们虽然生活在加拿大,却与中国政府在事件的看法上如出一辙。这也是他们享有的基本权利,但如果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关系继续恶化的话,他们的言论无疑会让西方对华裔有更大的负面偏见,会让华裔移民处于更加边缘化,乃至被排斥的境地。
文章说,在尊重言论自由的西方国家,很多加拿大人会认为这些为更好的生活而离开专制政权的移民会表达自己对原生国家批判的一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给人民的印象是,有不少华人移民似乎在利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向西方世界宣扬中国政府的那一套价值观。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向他们教授过任何关于包容、理解,以及面对不同观点的训练。他们的经济来源与文化认同,使得他们不得不继续混迹在加拿大的中国圈子内。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圈子根本无法摆脱中国对他们的束缚。如果他们高调地公开指责中国政府,他们害怕自己的经济前途与回到中国后的人身安全将会受到影响。这注定意味着他们很难脱离中国的舆论圈及政治价值观。
被逐出中国大陆的德国青年仍在梦想自由
香港《立场新闻》发表专访《穆达伟,因做功课被大陆驱逐出境的德国人》,访谈了只因为做了一份采访了“709”维权律师和家属的大学功课,就被中国政府驱逐出境的德国学生穆达伟(David Missal)。文章说,穆达伟很清楚,德国人身分就像他的护身符。如果他是内地学生、记者,处境肯定不同——中国维权律师的遭遇,便是明证。去年8月,香港大学新闻和媒体研究中心得知穆达伟被逐后主动联络,穆达伟得以赴港继续学业。
文章说,香港和内地的差别,似乎愈来愈小。抵港仅仅数月,穆达伟目睹多宗与香港言论自由有关的风波,包括香港民族党被禁、政治漫画家巴丢草因受威胁而取消在港展览、旅英华裔作家马建文学节讲座被取消,以及外国记者会(FCC)副主席马凯(Victor Mallet)遭入境处拒绝工作签证续期申请,并被拒入境。但是,这个德国青年仍然期待中国有一天会变得自由,然后他可重返这个地方。
政治控制之中,死亡的不是百度
本周,一篇名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指责百度搜索结果一半以上会指向百度自家产品,尤其是百家号,而百家号充斥着大量营销和质量低劣的内容,也导致百度搜索结果的内容质量大幅下滑。香港媒体《端》发表文章《他们还在期待谷歌回到中国,哪怕是审查版的也好》,记者张妍报道,落脚在当下的中国互联网环境中,无论是企业巨头还是个体用户,都不得不做出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对于生活在网络防火墙内的网民而言,这道选择题的代价极高——他们既向往高质量的网络环境,又无法回避如何与墙共生、共处的问题。
文章说,谷歌在中国缺席九年,百度(Baidu)占据了中国绝大部分的搜索市场份额。一份声援文章中写道,“百度的商业模式是竞价排名广告,和谷歌不同,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臭名昭著。这些年来,因为这些广告,很多人受骗上当、损失金钱,一小部分人健康受损,还有极小部分人死亡。”然而,只知道百度的人占据了网民的绝大多数,也很有可能成为百度的潜在受害者。事实证明,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会被政治权力改变,高科技可以显着提高“老大哥”的监控能力。
via 贸易战给香港“逃生”机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