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

古代中医手术很发达 为什么会失传?

中医

文/邓正梁(济德中医诊所)、柯弦

现代人普遍认为西医才能做,中医是怎么做手术的呢?其实,在中国,中医手术就已经很发达,古籍有不少记载。

隋朝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诸病源候论》,由太医巢元方所写,其中有一段叙述:“金疮肠断者,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纳)之。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这段文字描述了病人的肠子断裂后,医师通过手术,把肠子重新续接的过程。

那么,具体使用什么工具来做手术、是怎么操作的?手术又为何没有流传下来?

古代中医手术的麻醉药

提到古代手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公认的中医鼻祖——华佗。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患者以酒服麻沸散后,身体就失去了知觉,然后医师就可“刳破腹背,抽割积聚”,也就是剖开腹部,除去肿块。

可惜的是,麻沸散后来失传。但在麻沸散之后,也有其它的麻醉剂出现。

譬如明代外科医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写到,他在手术中,使用“回香草散”麻醉。回香草散是由回香草、高良姜两味药制成的局部麻醉药。他在书中记述:先用回香草散连吹入鼻黏膜两次,然后用一根丝线套上鼻息肉的根部,绞紧,向下一拔,息肉就脱落了。

古代的是什么样的?

早在华佗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关于中医外科器具的记载。《山海经》中记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砭针,堪以破痈肿者也。”《素问》也记载,“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那时,人们用砭石制作成各种医疗器具,如砭针、砭镰,并且有大小不同的尺寸。砭镰类似于刀片,可以用来割去肿瘤,削掉腐肉。目前于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砭镰,距今34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不仅如此,砭石本身也用于养生治病,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现代医学也发现,砭石含有至少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随着铜器、铁器不断普及,人们开始使用铜铁等金属制成针、刀、镰和许多其它外科手术器械。

秦汉之后,外科手术器具不断发展。唐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镊子、剪刀这样的常见外科手术器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为完整的常用外科器具,如针、剪、刀、钳、凿,在《世医得效方》和《永类钤方》等书中都有记载。江苏省江阴县曾出土了一批明代医疗器械,除了铁质和铜质的平刃刀、小剪刀、镊子外,还有一把柳叶式外科刀,一头有尖刃口,和现代的手术刀十分相似。

清代医家何景才撰写的《外科明隐集》中,简述了开疮刀、三棱针、平刃刀、月刃刀、剪子、镊子几种外科手术器具。开疮刀最薄利锋锐,取其速入急出;三棱针刺放瘀滞毒血,取其刺孔宽豁,让瘀汁通流;平刃刀割除死腐余皮,用之随手得便;月刃刀割除深陷之内瘀腐;镊子夹捏余皮顽腐,让刀割更方便。

手术缝合用的“桑皮线”

缝合术也是中医外科史上的重要发明。“桑皮线”就是常用的缝合线之一。《删繁方》记载治金疮肠出的方法,“桑皮细线缝肠复皮,用蒲黄粉粉之。”宋代《睽车志》写道,“以刀自裁,收之不死,医者以桑皮缝合其创,傅药。”

据老辈中医讲述,制作桑皮线的方法,是先拨去外皮,在内层上选择比较粗的筋纹,撕下来。然后再取外皮,把细线从头到尾抹七次,让细线滑润如丝,收起放好。到用的时候,在沸水的蒸汽上薰蒸一下,细线就绵软如新。桑皮线可以被身体吸收,所以缝合后不需拆线。

桑皮线取用方便,而且不易折断。不仅如此,桑皮本身药性平和,更有清热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如何给病人消毒、止血?

古代外科有各种药膏、药洗,另有去腐、生肌、收敛愈合等外科优良药物,帮助术后的止血、愈合。

为何中医外科手术未能流传至今?

这些外科手术器具的发现,以及古籍中对于手术方法、使用药物的记载,足以说明古代外科手术的发展水准。可惜,很多精华的东西没有流传下来,所以现代人很少人会把中医和手术联系在一起。

探究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人们的思想渐渐西化,另外也和中医传承的习惯、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

中医传徒弟,类似于道家。有本事的医师虽然会收许多徒弟,但其中只有一个徒弟能得到的真传。一些有着祖传良方和珍贵经验的中医,往往要找到道德、心性、悟性都好的,确保在学成之后,医德与医术兼备的人,才会把真正的精髓相传。

而在当今社会,中医教育也普遍西化,中医须接受西医教育,获得学历和认证,才能被社会认可。一些民间的中医师,虽继承了良好的医术,但因为没有现代的学历,而不被人们所接受。加上如今社会乱象,各种真真假假的偏方流传,让普通人难以分辨,真正珍贵的东西也难以被发现,并保存下去了。

来源:新生网  



via 古代中医手术很发达 为什么会失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