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4日星期一

习近平首提“全过程民主” 新词汇引发新质疑

来源: 

“全过程”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政治口号(路透社)

中国国家主席11月2日在考察时首次提出“全过程民主”,引起各种猜测和讨论。但除了随后发布了一条两段话的微评外,其它中国官媒对此尚没有跟进做出进一步解读。

中国官媒称,习近平此次考察上海的主题之一是贯彻精神。习近平在考察中提到,在中国,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个用词在中国官方话语中是首次出现。

古北社区

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习近平考察了一场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他说,“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新华网11月3日发表微评,称古北市民中心举行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展示了中国式民主是全过程民主的鲜明特点”。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这篇仅有两段的“新华微评”强调。

习近平到上海的另一目的是出席11月5日开幕的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该博览会是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战持续的背景下开创,被认为是向国际展示中国“进口大国”的形象。另外,习近平曾在2007年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外界多认为上海是习走向“定于一尊”权力顶峰的跳板。

古北社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现有三万多人口,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境外,是上海外国人密度最高的居民区,被称为“沪上第一代国际社区”。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古北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官方媒体称,四年来近两千人参与立法意见征询。

港媒解读

不过,在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中,被称为习近平上海考察行程及“最高指示”的近三千字官方通稿中,“全过程民主”一词并未出现。通稿提到了习近平在古北社区的行程,以及立法意见征询会。

香港媒体香港01注意到,通稿有意忽略了“全过程民主”的重要内容。评论认为,在刚刚结束的四中全会上,中共勾画了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将“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列入其13个制度优势之一。而“全过程民主”可能意有所指。

引发“中国式民主”讨论

中共执政以来,一直以经济成就来强调执政的合法化,在民主、人权等方面屡遭外界诟病。在建政70周年之时,今年9月底,中国国务院发表“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将“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人权的首要位置,忽略了天赋人权的普世价值,被批评为“中国式人权”。

习近平提出“全过程民主”,似有定义“中国式民主”之意。不过,“墙外”的社交媒体推特和脸书上,很多人对“全过程民主”一词表示不解。

一位脸书用户给BBC中文留言,“这是中文吗?怎么我每个字都看得懂,但连在一起就看不懂了呢。”

还有脸书用户认为,“全过程民主”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政治口号。

其中一位说,“空话就是里面越多出现什么,就越没什么。像是大陆各大城市超爱挂‘建设文明城市’,就代表城市不文明。”另一位说,“所谓废话就是一种听起来好像很具体,实际上却很空洞的一种话;它听起来好像讲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却是在回避所有的答案。”

在Twitter上,有人尝试解读“全过程民主”一词的含义。赵紫阳任总理期间的秘书、前中共中央常委政治秘书鲍彤的女儿鲍简在Twitter上称,“搜索枯肠,试着对‘中国式民主是全过程的民主’做一番解读:枪杆子夺权前言必称民主,让民主成为那时中国人的美好愿景。执政后嘴上讲民主,横幅挂民主,宪法提民主,大会小会讲民主,文件有民主,好像也有个永远在野的民主党派……这算不算全过程啊?”

还有人这样解读:“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都被政权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党魁安排程序,经过核心领导层酝酿,通过执政党决策,民众围观决策产生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不论“全过程民主”有何涵义,都不会产生实际作用,“逐步开放党禁、报禁、网禁等,才是最基本的诚意所在。”



via 习近平首提“全过程民主” 新词汇引发新质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