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丹丹
以道得民者谓之儒,其大抵本于道德仁义及五常之道。未有儒家,已有儒道。黄帝、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咸由此则。《周官》有言: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人,其四曰儒是也。
儒家起始于春秋时代的圣人孔丘(世称孔子)。其时周室道衰,儒道废阙,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huī,毁坏)紊旧章。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祖述前代,修正六经。坏礼崩乐,咸得其所。仲尼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因为圣人的教化不是街谈巷议的那么浅显,因此就有儒者宣而明之。儒者,辅佐帮助人间的君主,阐扬天道人伦教化众生。
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因此,孔子是坚持以道、德、仁为本,艺、礼为用。孔子仅仅以礼为立足点,而以天道为根本,以德与仁为依据的。孔子还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以天道定人道”的原则才是中华文明的根本精神。
孔子之道,深远寥阔,庄重深沉。孔子虽有三千弟子、七十二高徒,却只有年轻弟子颜回一人能够得其精要。可是颜回却过早地病死了。颜回之死,令孔子极度伤心,悲痛地叹息道:是上天容不得你呀!是上天容不得你呀!唐代诸儒,便尊孔子、颜回为先师。
七十二弟子参差不齐。孔子既没,微言大义则绝,等到七十二弟子也各奔东西,孔子之道的精髓已然消弭。在战国纵横的年代里,真伪莫辨。为着名与利,依照自己对儒家学说的一知半解偏知乱解,诸子百家丛起林立,纷纷立说,一时间真真假假纷然淆乱。这是儒家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严重乱法。
其中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对儒家学说的破坏则最大。
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据说,孟轲受传于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俗儒孟轲的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進進逼人,横行无阻。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不顾其本,苟欲哗众,多设问难,便辞巧说,乱其大体,致令学者难晓。故曰其“博而寡要”,毫无君子风范。可是唐代的韩愈,却很受孟子这种强辩作风的影响。韩愈曾反对迎佛骨舍利、谤佛,被贬潮州。韩愈终于有省,后皈依大颠法师,成为佛门弟子。
孔子之道:道与德,孟子却是以“仁、义、礼、智”为人性四端,主张在理论层次上谈论“道”与“德”。因此,孟子就是“毁道德以为仁义”、“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后世俗儒的始作蛹者。后世俗儒与孔子的儒家之道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搀杂了义与道之气,当然就不是先天的自然之气,而是社会的“人气”了,它的成份是既有义,又有道。孟轲把道德理仁义解为“气”之类的东西,说白了就等于是个练气采气层次的小气功师。后世乱法者朱熹对孟轲这点东西也理解不了,却敢于为了自圆其说而肆意地胡乱解释。在此不详述。(见《四书集注•公孙丑章句上》)
荀况,又称荀卿,赵国人,生于战国末期。虽出于儒却又搀杂了很多杂家的东西。否认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间的事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人性恶”也是他的主要观点之一。
经过这些人的败坏,圣人之至德丧矣,先王之要道亡矣。
(资料来源:隋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等)
来源:正见网
via 儒家的第一次乱法:战国时期对儒家学说的破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