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在北京的一次单位聚餐上,他在厦门国际银行的领导要求他把饮料换成酒。他说,在他拒绝后,另一位高管扇了他耳光。
北京的一家餐馆。在全世界范围内,酒水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促成商业交易的催化剂,也是建立职业关系的重要润滑剂
那个新来的不会喝酒。
周四,在北京的一次单位聚餐上,他在厦门国际银行的领导要求他把饮料换成酒。他说,在他拒绝后,另一位高管扇了他耳光。
这巴掌响彻全国,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职场酒桌文化的广泛反思,这种文化鼓励酗酒,令不喝酒的人遭到疏远。
这名员工在中国的通讯应用微信上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但当该行周一向这名员工道歉时,这件事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开。银行只透露这名员工姓杨。
关于杨先生的叙述以及银行的回应截图在网上疯传,在中国的微博客平台微博上引发了成千上万的评论。
“如果一种‘文化’或‘礼仪’是以牺牲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的,还能称之为‘文化’吗?”事件公开后,山东的医生许超在一篇被大量转发的博文中写道。
该行在一份证实杨先生所述情况的声明中表示,那两位领导在内部聚餐时喝醉了,存在言语和行为失当举动,对杨先生造成了影响和伤害。
该行表示,其北京分行扣罚了这两位领导的部分薪酬,并对其酒后失态行为进行了警告。杨先生的直接上司(仅透露姓董)被扣除两个季度的绩效工资,该行还表示,支行负责人也被扣了一个季度的绩效工资。
在全球范围内,酒水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员工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是促成商业交易的催化剂,也是建立职业关系的重要润滑剂。在韩国,年轻一代的职场人反对深夜在酒吧里讨论工作,政府也发起了一场反对加班文化的运动。
根据《柳叶刀》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酒水消费增长了70%。研究发现,中国居民平均要喝7升酒,而美国人喝10升。但该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酒水消费将超过美国。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2012年上台后在军队禁酒。2013年,他还出台了一项国家指导意见,禁止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在活动中喝天价酒。
尽管这些禁令导致了酒类销售的下降,但一些官员还是私下里一起饮酒。根据官媒报道,2017年9月,云南省有20名官员因在一次公务接待中酗酒而受到处分。2017年4月,广西一名县政府官员上任第一天与同事庆祝,因酒精中毒死亡。和他一起喝酒的七名官员被撤职。
记者试图联系杨先生,但没有成功。不过他写道,在首都的豪华酒店举行的这场晚宴颠覆了他对金融行业的幻想。
他在周五发的群聊消息中表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喝酒将成为一个问题。他在宴会之前提醒了领导,他因为个人原因不能喝酒。但领导还是要他把饮料换成酒。
杨先生写道,他道歉了,但没有让步。
他说,随后另一位领导走到他面前,满口脏话,说他拒绝了领导的敬酒,还扇了他巴掌。他说,当他离开宴会厅时,他的新同事们爆发出了一阵嘲弄。
一些中国网民赞扬了他的坚定立场,并警告人们提防屈服于压力的危险。但被迫饮酒和被扇巴掌的压力,让他产生了困惑。
晚宴后的第二天早上,在有114人的新员工群聊中,杨先生问招聘人员喝酒是不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不喝酒是否不符合公司要求?”他问道。“我遭遇的经历,是否超越了我的职业范围应该承受的压力?”
与该银行员工没有关系的北京律师杨文战周一在一篇博客中写道:“在酒桌儿上你说不会喝酒可能会惹得人不太愉快,但是如果你让一步说可以少喝一点儿,就等于放开了防线,后面再说不能喝了更得罪人。”
但这位不喝酒的律师说,他从未被强迫违背自己的意愿饮酒。他指出,许多社交群体是根据饮酒习惯形成的,饭局可以分为两桌:一桌为爱喝酒的人准备,另一桌为那些饮酒适度或完全不喝的人准备。
“喝酒应酬这类事儿做得好是辅助,”他写道。“没这个能力也照样能做好律师的工作。”
专家说,在中国,饭局对年轻职场女性来说是一种特别令人生畏的环境,她们通常得坐在年长的高层旁边,要一边被灌酒,一边对他们讲的笑话发笑。
去年11月,小说家颜歌在《纽约时报》一篇观点文章中写道,不管怎样,饭局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灌醉。“饭局出问题时,情况可能会很糟糕:有人可能会打起来;女性可能会被作为消遣遭到侮辱。”
“但如果饭局搞得好,各种错误都会被原谅;吃饭的人一起满头大汗,一起狼吞虎咽,一起痛饮,一起高歌,然后,而且只是然后,生意才能做成。”
来源:纽约时报
via 一记耳光响彻全国:领导要他把饮料换成酒 他拒绝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