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视二台前驻中记者Thomas Reichart发表评论文章“问题不只出在中国身上”(Das Problem ist nicht allein China)。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认为中(共)国做的却刚好是相反的事。作者认为,欧盟面对中共应该更硬气点,但是掣肘的却偏偏是德国。
本周一,欧中视频峰会举行。德语媒体对这轮峰会的总结大多为“成果寥寥”。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评论认为,中共在市场开放的问题上大搞“双标”,而默克尔对北京柔声细语的做法削弱了整个欧盟的立场。《南德意志报》发表的评论认为,欧洲相信理性和契约的力量,但是在北京和布鲁塞尔之间早就出现了一条危险的鸿沟。
德国电视二台前驻中记者Thomas Reichart发表评论文章“问题不只出在中国身上”(Das Problem ist nicht allein China)。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认为中(共)国做的却刚好是相反的事。作者认为,欧盟面对中共应该更硬气点,但是掣肘的却偏偏是德国。
文章在开篇便指出,默克尔总理非常想在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同中(共)国达成欧中投资协定。围绕这一协定,双方已经进行了6年多的协商与谈判。但是目前双方距离达成一致还十分遥远。
文章写道:“这首先就是由这个新的中国造成的。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带领之下,中国正在推进基于自身规模和势力的外交及经济政策。北京要求进入欧洲市场,但是却拒绝向欧洲开放中国市场。中(共)国要求中国企业在欧洲获得平等对待,但只要是它能力范围之内的地方,它都尤其对自己的国有企业提供各种保护。这未免令人想起一句古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作者指出:“但是问题不只出在中(共)国身上。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欧盟花了那么长时间,直到2019年才下定决心,把中(共)国不再只是定义为伙伴,同时也是战略竞争对手。这无疑是布鲁塞尔方面在改变了对中(共)国看法之后的结果。但是在柏林,联邦总理默克尔却不为之所动。在面对香港问题时,默克尔对北京轻声细语无非是她还盼着欧盟和中(共)国之间达成投资协定。但是欧中视频峰会取得的寥寥成果反映出,默克尔的做法失败了,而且还削弱了整个欧盟的立场。”
文章指出,有人认为由于欧洲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性太大,所以无论德国也好欧盟也罢都无法拿出一个自信的政策。但是作者认为,中(共)国同样也非常需要欧洲。“中(共)国需要欧洲的高科技,需要德国在很多领域依旧领先的工业科技,”文章写道,“这原本是欧中投资协定谈判中欧盟手上很好的筹码,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欧洲也在执行双重标准。欧盟可以公开计划对白俄罗斯展开制裁,可以因为乱砍伐热带雨林而中止同巴西的贸易谈判,但是面对中(共)国在新疆和西藏迫害人权的现实,却只是羞怯地伸出食指指指戳戳了几句。”
文章最后写道:“默克尔今天说,欧盟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那么,先就从中(共)国开始吧。”
美好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
《南德意志报》也针对欧中视频峰会发表署名评论文章“为维护中国美好形象,欧盟用力过猛”(Die EU pflegt ein zu wohlwollendes Bild von China)。作者Stefan Kornelius认为,欧洲相信理性和契约的力量,但是在北京和布鲁塞尔之间早就出现了一条危险的鸿沟。
评论写道:“德国联邦政府以前和现在都持这种观点:德国可以借助投资协定以及外交攻势找到同北京打交道的新办法。当美国在脱钩政策(特朗普和蓬佩奥)与固有意识形态下的经济互动(拜登)之间游移不定时,欧盟信赖理性和契约的力量。想法是好的。特别是中(共)国也有意拉拢欧洲不要卷进美国激荡的涡流中去。但是这种想法现实吗?”
评论写道,“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看一个每次伴随中共官方宣言的基本原则: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导。毛泽东时代以来,中共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经济计划还从未向现在这样联系得如此之紧密。既要自给自足,又要(在国际上)占据强势,这是中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每一个在河南拥有生意伙伴的德国中小企业都会感受到中共的目标,都会收益变少。中国复制了德国的出口模式,然后给自己定下目标,要摆脱对外国的依赖”。
作者指出:“在这些目标下,人们可能很难再去相信传统的协商谈判办法。目前所有的这些谈判都只有一个战术目的:北京方面要竭尽全力阻碍跨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就像对于目前国际政治上很多紧迫的事务一样,通用的一条是:欧盟需要等到11月3日之后,等到新一届美国总统被选出来之后,才能澄清同中(共)国之间的关系。”
安卓翻墙APP、Windows翻墙: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墙服务Just My Socks,不怕被墙
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
via 德媒:德国要想硬就先从中国开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