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日星期五

中国文化的迷思:夷夏之辨与儒家思想的先進性

中国文化的两大迷思

作者:梅花电视

迷思一:中国的传统民族观是以血统论

并非如此,中华文化【相关阅读: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是以文化异同,而不是像西方以血缘、种族异同做区分。正如韩愈所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也就是所谓的「夷夏之辨」。也因此,中华文化没有产生将特定族群赶尽杀绝的种族主义。相反,中国还有不同民族文化认同而互相同化的现象,无论是楚庄王的「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到成为春秋五霸问鼎中原,或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亦或是唐代胡人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等,自春秋以降,一路经过魏晋、隋唐...中华民族的建构就是在积年累月的文化认同中形成,而不是基於血统论区分建构而成的。

以现今角度来看,「夷夏之辨」一词不免带有歧视意味,但若站在思想交流不如今日频繁的过往二千年前之时空看,这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文明与野蛮的分别,也并非中华的专利,西方人在古代也会区分「文明」与「野蛮」。至今仍有一历史名词曰「蛮族大迁徙」(Barbarian Invasions),而「蛮族」一词正源自古希腊人对周边民族之蔑称,而到了罗马时代,罗马人亦称帝国疆域外的民族为「蛮族」(《西洋中古史》),即是如此。

当然,回到今日国际社会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下,「夷夏」之中的歧视成分自然必须去掉,就如同今日西方不再以文明与野蛮称呼其他民族的人。

迷思二:中国儒家思想,是服务专制、代表专制与落後的文化?

儒家思想所要服务的是「仁」的核心价值,无关民主或专制制度,但在民主的环境下,儒家「仁」的价值比专制更容易被体现。

若儒家思想真是代表专制的文化,是服务专制体制的思想,则何以解释《孟子》中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呢?

在儒家经典《孟子》中,孟子将「以臣弑君」的汤武革命诠释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贵君轻」以及「未闻弑君」等语的思想,是不利於专制,且为人民革命推翻暴政带来合法性的,要说儒家文化是为了服务专制的文化,岂不是逻辑矛盾?

无论是孔子所推崇的周朝礼乐,抑或是孟子所提倡的民贵君轻,他们所关注的对象也并非针对民主、专制或封建制度,而在於恢复人心固有道德,以及安定的社会秩序,以促成大同之世。其奉为圭臬的中心思想以及所服务的对象是「仁」,是一种形而上的、道德哲学的概念,与今日的专制或民主体制无关。

君为臣纲

我们至今仍能看到儒家「君臣父子」、「民贵君轻」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并存,其因在此。而君王为了稳定帝王统治,则以「君臣父子」为训;草民希望推翻暴政,则以「汤武革命」为号召。

与西方比较思想文化的先进与落後,更是令人感到奇怪。所谓文化,乃一民族在特定时空活动所累积的人文结晶,思想则是在此特定时空活动所发展成的思维结晶。真要比较,也只有系统完不完善,逻辑缜不缜密之比较。何能用鸦片战争之成败,以及科技发展的先进与落後,去决定其思想与文化的先进与落後?难道一个发明超级科技,而一年四季都将其用於内外征战的文明,就代表他们的思想文化是先进的吗?无论对於中国或西方而言,这不是都说不通吗?由此看来,思想与文化的先进与落後之说,也只是一个重大的思考误区。更不能说君主帝制用儒家的「五伦观」来做为稳定社会之利器,就说这是儒家的错误,凡事要对儒家真正理解再做评价。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就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